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黄海与吴淞高程系统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吴淞与废黄河、黄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 1、吴淞=废黄河+1.763m; 2、吴淞=黄海+1.924m; 3、吴淞=八五基准+1.953m。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 2: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控制网,参加国家测绘总局主持的1957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平差后的水准点高程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佘山水准基点既有黄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吴淞高程(46.0647米),两者之差为1.6297米,即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系基面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面低1.629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 3: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高程控制是水利勘测、规划、设计以及工程建设的重要测绘基础工作,统一的高程系统和准确的高程成果尤其对堤防建设、水情测报、防汛调度至关重要。吴淞高程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1957年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测定的平均海水面为基准面(零点),建立了“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1985年又以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潮汐观测计算的平均海水面为基准面,建立了“1985国家基准”以替代“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长江流域水利建设曾采用的高程系统繁多,但主要采用“吴淞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其中“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国家法定的高程系统,资料较为完善,但吴淞高程系统是长江流域所特有的,没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数据更新、维护。考虑到吴淞高程系统在长江流域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吴淞高程系统建立、发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 1 吴淞高程系统介绍 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所建立的高程系统称为“吴淞高程系统”。 1.1 吴淞高程系统起源 鸦片战争以后,1854年6月英、美、法驻沪公使、领事决定引进外国势力与征税机关,组织了关税管理委员会,由英、美、法三国领事与沪道缔结关于上海海关之约九条……于是就有了外国人管理我国海关之先河。为了保证舰船安全通过吴淞内沙浅滩,旧海关就在长江口内东距海滨40余千米处的吴淞口设立了验潮站(又称测潮站),即吴淞口验潮站。 1871年或以前,旧海关(吴淞海关港务司署)设立吴淞零点水尺,供航行及测量之用,当时名“信号站”;自1871年起即有潮汛资料供给浚浦局,经长期记载定出1871~1900年之间出现的最低潮位为零点,当时称为“吴淞海关零点”简称“吴淞零点”,是吴淞零点高程系统的起算依据。 约在1900年,在黄浦江口左岸附近的吴淞海关港务司署内设立一个土中石质水准基点,测定石质水准基点的吴淞零点高程作为基准。 1.2 吴淞高程系统基准点的变迁 每一个高程系统均须有一水准原点,并依据基准面决定水准原点高程,以作为高程控制网的起算点,为与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相区别,吴淞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改称为基准点(基点)。基准点的点位须稳定,标志要能长期保存。由于上海地区地面沉陷,致使吴淞高程系统几易基点,了解基点的变迁,对正确使用吴淞高程系统的高程资料是很有裨益的。 1.2.1 张华浜基点的设置 1921年浚浦局在距海关吴淞信号站基准标石不到300m处,打入一根7.32m长的钢筋混凝土桩,桩顶嵌有铜头,地面筑成阴井,加水泥盖板。测得高程为吴淞零点5.1054m。该点称之为“张华浜基点”。 由于该点距离长江江岸较近,1922年扬子江技术委员会就从此点出发,引测而上直至宜昌,测程近1800km,成为长江流域普遍使用的吴淞高程系统。这个“基点”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确定该点已随上海陆地沉降而发生严重沉陷,因此失去作为水准“基点”的作用。 1.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