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任鸿隽与批判学派的思想关联#61607;.doc
任鸿隽与批判学派的思想关联#61607;
Abstracts: In China H. C. Ze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disseminators researchers on modern vieonstration the paper firstly points out, he has received benefits from the Critical School of Thought , especially from Karl Pearson and Henri Poincaré.Lastly, author deeply ments on a tremendous influences of the Critical School of Thought on Chinese enlightenment of science and thought, and flourishing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early in 20 century.
Key ,1861-1916)、奥斯特瓦尔德(mar of Science(p.317),并将其译为《科学法程》(p.344),而且在引用皮尔逊的言论时数次加有尾注(多未提名和未加注,但是我能辨认出是皮尔逊的论述和思想)。从任鸿隽所注的几个页码判断,我可以肯定,他引用的是《科学的规范》[ ]的第三版[ ]。可以看出,任鸿隽的科学观,尤其是他关于科学的定义、方法、精神、功能、分类、定律诸方面的思想,都打上了皮尔逊《科学的规范》的烙印。
任鸿隽在他的《科学概论》的第一章的尾注中,在列举诸家对科学所下的定义时写道:“皮耳生说:科学可以说是我们官觉印象(sense impression)的累篇分类的索引。我们有了它,可以不费力地查出我们所要的东西;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生命奇书的内容是什么。”(p.329)任鸿隽在这里没有注明页码,我一时难以找出原文核对。不过,前半句肯定是皮尔逊的意思;后半句需要说明一下:皮尔逊认为,科学只是对第一因一无所知,此外的一切均对科学敞开着大门。在《科学概论》的第二章,任鸿隽是这样写的:“英国的近人皮耳生又欲把知识的一个名词专用于科学方法所得的结果上。这种说法,都未免把知识的范围弄得太狭小。就最普通的意义而言,我们可以说,知识是解决环境困难的工具。”(p.331)根据任鸿隽在该段第一句话后所加的尾注,我找到了皮尔逊的原文:
科学的素材对应于心智的所有构象和概念。我们把这种素材的某些部分即与即时的感觉印象结合的构象向外投射,并说它们是物理事实或现象;另外的由存储的感官印记通过分离和协调的心理过程而得到的构象,我们则习惯于称它们是心理事实或概念。在这两类事实的场合中,科学方法是我们能够藉以达到知识的唯一道路。的确,正是知识一词仅仅适用于科学方法在这个领域的产物。其他方法可能处处导致像诗人或形而上学家那样的幻想,导致信仰或迷信,但永远不会导致知识。([9], p.77;[8], p.75)
不错,连皮尔逊本人也承认他对知识的定义是狭义的:“如果读者以为我不是在可能的人类的知识领域、而是在知识一词本身的意义上过于狭隘地划界的话,那么他必须记住,当我们在没有简明的意义和清晰定义的限度的情况下使用术语时所造成的危险。”([8],p.105)他的理由在于:知识一词若用于不可思议之事物则无意义,科学对超感觉的东西是不可知论的,第一因标志着知识持久的和暂时的界限。他虽然严格地界定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认为人们对许多问题无知,又在有限的时间内永远达不到完备的知识,但是他否认人们对这些问题永远不可知,坚决反对人为地给知识设置障碍和围栏。([3],p.165-177)皮尔逊的这些看法无疑是可取的。
任鸿隽在《科学》的创刊号(1915年1月)论述中国无科学之原因时说:
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今之物质与数千年之物质无异也,而今有科学,数千年前无科学,则方法之有无为之耳。诚得其方法,则所见之事实无非科学者。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笃学之士可以知所从事矣。(p.23)
七年后,任鸿隽在讨论“科学与近世文化”时又说:“科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无穷无尽上。”(p.275)任鸿隽的这些思想本于皮尔逊,尽管他做了一些发挥。皮尔逊的原文的这样的:
科学方法的特质在于,一旦它变成心智习惯,心智就能把所有的无论什么事实转化为科学。科学的领域是无限的;它的可靠的内容是无尽的,每一群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过去或现在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是科学的材料。整个科学的统一仅在于它的方法,不在于它的材料。分类无论什么种类的事实、查看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描述它们关联的人,就是科学人。事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交通局实习日记范文.doc
- 交通局客运所年度工作总结.doc
- 交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14年探究.doc
- 交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探究2014年.doc
- 交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探究分析.doc
- 交通运输行业201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总结.doc
- 交通运输论文范文.doc
- 交通部门年终总结.doc
- 产品人对末来科技的构想与思考.doc
- 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团队建设与产品开发的宏观把控?.doc
- 2023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参考答案详解.docx
- 2023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 2023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docx
- 2023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及答案详解1套.docx
- 2023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参考答案详解.docx
- 2023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参考答案详解.docx
- 2023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带答案详解.docx
- 2023年上海电机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参考答案详解.docx
- 2023年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参考答案详解.docx
- 2023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及答案详解一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