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1.1 胶粘剂的发展概况 1 胶粘剂发展简史 5300年前 4000年前 3000年前 公元前200年 到上世纪初,合成酚醛树脂的发明,开创了胶黏剂的现代发展史。目前,与四大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产量比较,胶黏剂只占第五位,但年增长速度则居第一位。 目前,胶黏剂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胶黏剂的应用已渗入到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在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从市场应用看,建筑业用量最大,约占总胶量51.8%,其次是纸包装业,约占总胶量的12.6%,第三是制鞋业,约占9.0%。 木材胶黏剂用量日益扩大增多,全世界木材胶黏剂产量占胶黏剂总产量的3/4,如美国约60%的合成胶黏剂用于木材加工业,俄罗斯为79%,日本为75%,在我国60%~70%的胶黏剂也用于木材加工业。 2. 固化剂: 是使液态基料通过化学反应,发生聚合、缩聚或交联反应,转变成高分子量固体,使胶接接头具有力学强度和稳定性的物质。不同的基料应选用固化快、质量好、用量少的固化剂。 a) 固化:液体的胶粘剂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变成固体的过程。物理方法有溶解挥发、乳液凝聚、熔融体冷却;化学方法使胶粘剂聚合成高分子物质。? b) 固化剂:固化过程所使用的化学物质。? 3. 填料: 是不参与反应的惰性物质,可提高胶接强度、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并可降低成本。其品种很多,如石棉粉、铝粉、云母、石英粉、碳酸钙、钛白粉、滑石粉等。各有不同效果,根据要求选用。 填料用量要求:①控制胶黏剂到一定黏度;②保证填料能润湿;③达到各种胶接性能的要求。 4. 稀释剂:能降低胶粘剂粘度的易流动的液体,加入它可以使胶粘剂有好的渗透力,改善胶粘剂的工艺性能。可分为活性稀释剂和非活性稀释剂两类。 5. 增韧剂: 能提高胶黏剂的柔韧性,降低脆性,改善抗冲击性等。通常增韧剂是一种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的物质,能与胶料起反应,成为固化体系的一部分结构。 6.偶联剂 : 具有能分别和被粘物及粘合剂反应成键的两种 基团,提高胶接强度。多为硅氧烷或聚对苯二甲酸酯 化合物、钛酸酯偶联剂。 使用方式:将偶联剂配成1%~2%的乙醇液,喷涂在被粘物的表面,待乙醇自然挥发后即可涂胶;直接将1%~5%的偶联剂加到基体中去。 5)特种胶黏剂日受青睬 特种胶黏剂具有独特作用,日受青睬。 如阿波罗飞船上的指挥舱登月舱用的钛铝合金蜂窝夹 层结构,采用耐高温的环氧-酚醛胶黏剂。卫星与飞船飞 越或重返大气层时,外表的耐高温烧蚀材料与容器的固 定,火箭液体燃料,-235℃时保温材料与容器固定,其 中的耐高温胶黏剂与超低温胶黏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材 料,价格多贵也得用。 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胶接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胶粘剂分子通过布朗运动,向胶接物体表明移动扩散,使二者的极性基团或分子链段互相靠近。 第二阶段:吸附力产生。作用能E如下 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的缺陷: 1. 解释不了胶粘剂与被胶粘物之间的胶接力大于胶粘剂本身的强度。 2. 解释不了胶接强度大小与分子间的分离速度关系。 3. 解释不了对于高分子化合物极性过大,反而胶接强度降低。 4. 解释不了水的影响。 2、静电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胶接接头中存在双电层,胶接力来自双电层的静电引力。 胶接功等于电容器瞬间放电的能量,计算公式如下: 3、扩散理论 观点:胶粘剂和被粘物分子通过相互扩散而形成 牢固接头。 特点: 1.胶接强度与接触时间,胶接温度,胶接压力,胶层厚度有关系。 2.胶粘剂分子量越高越不利扩散。 3.分子链的柔韧性增加,侧基减少,有利分子扩散,胶接强度也有增加。 4.极性与极性和非极性与非极性聚合物之间都具有较高的粘附力。 缺点: 不能解释高聚物以外的胶粘现象。 4、机械结合理论 观点: 该理论认为,粘合剂浸透到被粘物表面的空隙中,固化后就象许多小钩和椎头似地把粘合剂和被粘物发生纯机械咬和与镶嵌,这种细微的机械结合对多孔性表面更为显著 。 特点: 机械连接力和摩擦力有关。 F:摩擦力; W:法线压力; H:固体表面的凹凸高度;1/λ:单位长度的凹凸高度。 缺点: 对非多孔材料黏结无法解释。 前苏联:Mcbain J W.J Phys Chem,1926,30:114 5、化学键理论 观点: 化学键理论认为粘合剂与被粘合物之间除存在范德华力外,有时还可形成化学键。化学键的键能比分子间的作用大的多,形成较多的化学键对提高胶接强度和改善耐久性都具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