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模型边界位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 二、模型上边界位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为了分析模型上边界位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别建立了三个模型。 模型一:模型边界取至地表。 模型二:该工作面上覆岩层属中硬岩层,采用相应的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 把∑M=6m代人到上面二式,可得到Hli=45m或Hli=59m,可见,导水裂隙带高度在煤层上方45~59 m范围,因此,模型上边界取到煤层上方60m,60m以上岩层直至地表以均布载荷形式加在模型上边界。 模型三:数值模型上边界取到煤层上方10m(在导水裂隙带内),10m以上岩层直至地表以均布载荷形式加在模型上边界。 第四节 模型边界位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 二、模型上边界位置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模型采用Mohr-Coulomb塑性本构模型,在模拟中以拉破坏作为岩层破断的判别条件 15 25 25 破断距/m 模型三 模型二 模型一 方案 表3-5 三个模型的基本顶破断距 图3-18 UDEC模型基本顶拉破坏判别图 * 第三章 模型边界的合理确定 边界分为两类:真实的和人工的。 真实边界存在于被模拟的客观对象中,如隧道表面或者地表。 人工边界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必须引入它们以便包围研究的区域。 模型几何条件必须充分代表所研究的物理问题,反映研究区域的主导机理。人工边界分为两类:对称线和截断线。 合理确定模型的边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处理有以下一些优点: (1)可以大幅度地减小模型尺寸,大大减小数值模拟的计算工作量。后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左、右及下边界都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模型的上边界也不需要取至地表。 (2)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 (3)这种处理简便易行,有章可循。 (4)模型范围给模拟结果带来的误差较小。 第三章 模型边界的合理确定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一、采动岩层的三带 (一)冒落带 (二)裂隙带(又称断裂带) (三)弯曲带(又称整体移动带)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二、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 图3-2 充分采动角及确定方法示意图 (a)走向充分倾向非充分采动;(b)充分采动角确定方法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三、岩层移动范围 通常用边界角、移动角圈定移动盆地的边界。 图3-3 地表移动盆地与边界角、移动角示意图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四、覆岩破坏高度 五、地表点的移动轨迹 第一节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1)当工作面由远处向A点推进、移动波及到A点时,地表下沉速度由小逐渐变大,A点的移动方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相反,此为移动的第I阶段。 (2)当工作面通过A点正下方(如2处)继续向前推进时,地表下沉速度迅速增大,并逐渐达到最大下沉速度,A点的移动方向近于铅垂方向,此为移动的第Ⅱ阶段。 (3)当工作面继续向前推进,逐渐远离地表点A后,点A的移动方向逐渐与工作面推进方向相同,此为移动的第Ⅲ阶段。 (4)当工作面远离地表点达到一定距离后,回采工作面对A点的影响逐渐消失,点A的移动停止,此为移动的第Ⅳ阶段。稳定后,点A的位置在其起始位置的正下方附近,一般略微偏向回采工作面停止位置一侧。 五、地表点的移动轨迹 第二节 单个巷道的影响范围 深埋地下工程的力学特点: (1)可视为无限体中的孔洞问题。孔洞各方向的无穷远处,仍为原岩体。 (2)当埋深z等于或大于巷道半径或其宽、高之半的20倍以上时,巷道影 响范围(3~5Ro)以内的岩体自重可以忽略不计,原岩水平应力可以认为均匀分布。 (3)深埋的水平巷道长度较长时,通常可作为平面应变问题处理。 第二节 单个巷道的影响范围 图3-6 轴对称圆巷的条件 第二节 单个巷道的影响范围 巷道周边切向应力为最大应力,且与巷道半径无关。周边应力集中系数k=2rZ/rZ=2,为次生应力场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以σθ高于1.05rZ或低于0.95rZ为影响圈边界。 若以σθ=1.1rZ为影响圈边界,则得:r≈3Ro 第二节 单个巷道的影响范围 应力解除试验,常以3R0作为影响圈边界,确定钻孔长度。有限单元法常在5Ro的区域内划分单元。上述结果为此提供了粗略的定量依据。 考虑到实际岩体的非均质性以及岩体中含有大量的节理裂隙面,建立数值分析模型时,单个巷道的模型范围可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取5~10R0或以上。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图3-7 采动影响下模型范围确定示意图 1--冒落带;2--断裂带;3--弯曲带 第三节 采动影响下模型边界位置的合理确定方法 一、模型上边界的确定 相似材料模型的上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防雷和接地初级.doc
- P6蒸汽减压阀,VENN阀天上海高桥机电阀门有限公司.pdf
- 建筑单位管理职责.doc
- 六类线穿线安装交底.doc
- 第三章恒星光谱与化学组成.pdf
- 工程档案立卷程序及标准.doc
- 北京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及基本要求(试行).doc
-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题.pdf
- 电子吊钩称分类及选择.docx
- 2009年度西安技术部外发文件1.doc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含答案【满分必刷】.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含答案(轻巧夺冠).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含答案(基础题).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含答案(培优).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带答案(培优b卷).docx
- bxgd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及整改方案.doc
- 金融大数据应用与反欺诈技术整合:2025年行业风险管理策略与合规建设报告.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含答案(实用).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含答案【考试直接用】.docx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卷带答案(达标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