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本知识-中国环保科普资源网.DOC
PM2.5污染防治知识问答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环保科普丛书编著委员会
顾 问:吴晓青
主 任:赵英民 任官平
副主任:刘志全 易 斌
成 员:禹 军 陈 胜 张远航 刘海波
张 弛 陈永梅 卢佳新 朱忠军
张静蓉 杨 勇 陈 昱
《PM2.5污染防治知识问答》编委会
科学顾问:郝吉明 唐孝炎 庄德安
主 编:张远航 柴发合
副 主 编:陈永梅
编 委:鲍晓峰 柴发合 陈 胜 陈永梅 段凤魁
高 健 高 翔 郭新彪 韩斌杰 贺克斌
胡 敏 李 凯 卢佳新 马永亮 王跃思
王自发 杨 勇 易 斌 禹 军 岳 涛
岳 欣 张 弛 张鹤丰 张静蓉 张涌新
张远航 左朋莱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编写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研究院大气物理所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环保科普丛书》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结构性、复合性、区域性污染逐渐显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环境保护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环保是发展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已成为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发展和环境民生的基本要求。由于公众获取环保知识的渠道相对匮乏,加之片面性知识和观点的传播,导致了一些重大环境问题出现时,往往伴随着公众对事实真相的疑惑甚至误解,引起了不必要的社会矛盾。这既反映出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同时也对我国环保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加强环保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人文环境,增强公众获取和运用环境科技知识的能力,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其中在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方面,要求我们要繁荣科普创作,推出更多思想性、群众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科普作品。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出版的《环保科普丛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机和需求推出的。丛书覆盖了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气、声、固废、辐射、健康等环境保护重点领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大量故事化、生活化的插图,使整套丛书集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传播环保科普知识,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水平,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
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科技成果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所应用,才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力量和最大效用。我们一直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积极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贡献。现在,我欣喜地看到,广大科技工作者正积极投身到环保科普创作工作中来,以严谨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开展科普创作,打造精品环保科普系列图书。我衷心希望我国的环保科普创作不断取得更大成绩。
吴晓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二〇一二年七月
前言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2年2月,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发布,实现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阶段目标值接轨。2012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对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由“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粗放、能源消费居高不下、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为主要污染物的雾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复合型污染又接踵而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PM2.5来源复杂,既有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扬尘等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也有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和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Curvelet变换的角度流体因子提取技术-储层地球物理试验室.PDF
- 基于DEM的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的识别.PDF
- 基于DRASTIC的地下水易污染性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水科学进展.PDF
- 基于EOF的福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PDF
- 基于FFST和方向特性对比度的图像融合算法-激光与红外.PDF
- 基于GODAS数据的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特征及其对ENSO-气象科学.PDF
- 基于Hertz理论的泥石流大块石冲击力修正计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PDF
- 基于IBMSWT技术的图像差异检测-博客园.PDF
- 基于LMS算法的自适应均衡器的MATLAB实现Ξ-Read.PDF
- 基于MATLAB的傅里叶光学试验的计算机模拟.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