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动力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波动力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弹性:物体的变形随外力的撤除而完全消失的属性。 塑性:物体的变形随外力的撤除后仍部分残留的属性。 外力:是指其它物体作用在所研究物体上的力。 面力:分布在物体表面上各点的外力,称为面力。 应力:截面上任意点内力的集度称为应力。 正应力:物体在某截面上一点的应力是矢量,这个矢量,一般来说不与截面垂直,也不与截面相切,通常把它分解为垂直于截面方向的分量和切于截面的分量,即为正应力。 剪应力:物体在某截面上一点的应力是矢量,这个矢量,一般来说不与截面垂直,也不与截面相切,通常把它分解为垂直于截面方向的分量和切于截面的分量,即为剪应力。 应力分量:垂直于三个坐标轴的平面上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投影。 线应变:物体内一点沿某一方向线元受力后,该线元长度的改变量与原长度比值的极限称为该方向的线应变。 10、剪应变:过物体内任一点引两条相互垂直线段,变形后,这两个线段之间的夹角改变量(用弧度表示)定义为该点在这两个方向的剪应变,也称为角应变。 11、平面波:等相位面是平面,且波阵面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弹性波。 12、频散:不同谐波成分组成的波,虽然受同一起始扰动下,但各自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并且起始扰动的形状在传播中将产生变化。扰动经传播以后将扩展成为一更长的波列,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频散。 群速度:产生频散时,波的传播速度与组成这个波的各个谐波成分的相速度是不同的,我们称这个波整体的传播速度为群速度。 相速度:指一定的相位移动的速度。 自由界面:地表应力为零的界面。 二、证明题(10) 如果某一连续体内位移场是某一标量的梯度,即:,证明:。 证明: 如果连续体内位移场是某一矢量位移的旋度,即,证明: 证明: 已知标量为空间坐标的函数,即,且二阶可导,证明: ; 证明: 4、在二维问题中,假设位移位及都只与,和有关,即,,根据位移矢量公式证明二维问题的位移分量为: 。 证明: 由于及都只与,和有关,因此关于z的微分都为零,上式化为: 即: 体应变,其中分别线应变分量。 证明:在物体内任一点附近,取一微元体,棱边长分别为体积为。由于在线应变状态下,剪应变不会引起棱边长度的变化,而剪应变在小变形假设下引起体积的改变量为高阶微量,可以忽略。故研究体积的改变只考虑正应变所引起的变化,则变形后的体积为: 于是体积应变定义为: 上式展开时,考虑小变性假设,略去二次以上项,则有 6、已知位移矢量公式为,其中分别为标量位移位和矢量位移位,且,求证: (1)体应变; (2)。 (1)证明: 因为为矢量位移位,因此, 又因为为标量位移位,所以上式推出: (2)证明: 因为为标量位移位,因此,则上式推出: 又因为,所以 7、已知在空间坐标系中,,证明: (1); (2)。 (1)证明: 同理可得: , 因此: (2)证明:,,, 因此: 三、简答题 1、简述应用截面法分析弹性体内应力状态的原理步骤; 答:外力是指其它物体作用在所研究物体上的力。内力是指因外力作用而使所研究物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产生的作用力,弹性力学中的内力是指“附加内力”,是依外力和变形而存在的。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一个物体中的内力是成对出现的。当然,内力与外力是相对概念,对整个物体而言是内力,若用一个截面将其切开,在这个切开的面上的力,对被切开的任何一半而言就可以叫外力。这种用假想的截面将物体切开,并分成两部分,将该截面的内力(对未切开整体而言)暴露为外力(对切开后的任一半而言),用平衡条件确定其大小和方向,这种内力分析方法就叫做截面法。 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步骤: (1)切:用假想的截面,在欲求某截面内力的地方将物体切开,并分成两部分; (2)去:去掉其中一部分,保留另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3)代:用截面上的内力代替移去部分对保留部分的作用,将内力暴露为外力; (4)平:建立保留部分的平衡方程,由已知外力求内力。 2、简述惠更斯原理; 答:波动的起源是波源的振动,波动的传播是由于介质中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连续分布的介质,其中任一点的振动将直接引起和它相邻各点的振动,因而波动中任何一点都可以看作新的波源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