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山林守护神-台湾原住民狩猎制度及自然资源保育.DOC

再造山林守护神-台湾原住民狩猎制度及自然资源保育.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造山林守护神-台湾原住民狩猎制度及自然资源保育

再造森林守護神—雙鬼湖野生動物管理芻議 裴家騏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一、前言 推展野生動物保育及經營管理工作之經驗顯示,在地居民的參與,尤其是參照當地原有生活形態所發展出的管理策略,不但較易為當地居民所接受、較易落實保育自然的目標,也大大降低了政府在行政上的負擔(Fitzgibbon et al., 2000)。有鑑於此,IUCN在其1980年所提出的「世界保育策略」中,就推動普遍設置「生物圈保留區(the Biosphere Reserve)」,以求更有效的達到自然及野生動物保育之目標。在生物圈保留區或類似的制度中,主事者尊重在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管理及使用權,重視並借助當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傳統知識,賦予其經濟價值,以架構一個能達到永續保育目的之管理制度。而在地居民也因為擁有自然資源的價值,主動巡護及維護自然資源外,並往往因而達到文化保存之附帶效果。因此,在形成一個結合政府和當地社區所發展的自然資源共管制度(亦稱:聯合或共同管理制度)的過程中,就特別強調當地原居民的參與及討論;同時,更主動的深入了解當地傳統資源利用的形式、規矩及知識,並且進一步的透過近代生態學的知識去提煉其中的精華,以做為共管制度的基礎。 根據類似概念所設立的野生動物永續利用區不論是在較落後的地區(例如:非洲、中南美洲)或在較開發的地區(例如:加拿大、澳洲)均有很好的實踐成績。例如,在非洲各地普遍進行的“營火計畫(CAMPFIRE= Communal Areas Management Programme for Indigenous Resources)”中,大家也發現,將野生動植物資源交由生活在當地的原住民經營,透過共同管理的方式,開放觀光、垂釣及狩獵,並將所賺取的經濟效應,直接回饋在當地原住民身上,則當地原住民因為擁有自然資源的價值,紛紛主動巡視,以防止不法盜採、盜伐、盜獵及對野生動植物棲地的破壞;“營火計畫”的實施,對人力明顯不足的各非洲政府而言,無異開創了自然生態保育及維繫的新契機(Peterson, 1991; Child and Peterson, 1991)。 在目前,我國政府管理自然環境明顯缺乏人力的情況下,實在更需要邀請瞭解山林的原住民重新的投入和參與,台灣的山林環境才會有轉機,自然環境的保育才將更為有成果。而要使這些「山之子民」再度成為「山林的守護神」,尊重他們傳統中使用自然資源的原野倫理及文化機制,將他們納入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體系,相信將能有效地賦予台灣山林野地重生的契機。本文將以台灣的魯凱族為例,從生態學的角度去探討他們的傳統狩獵制度,並提供一個以傳統為基礎的資源利用制度,以說明如何利用在地的知識及共管的形式來規劃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制度。文中提到有關魯凱族的傳統狩獵制度係根據在屏東縣霧台鄉所作的一項研究(裴家騏、羅方明,)。 二、魯凱族的狩獵制度 在過去的七、八百年以來,魯凱族人都在中央山脈南段(大約界是在出雲山和北大武山之間)的東西兩側狩獵,而這些魯凱族傳統的狩獵地區因為其原始的植被風貌及豐富的野生動物,由北往南現在已分別被劃設為「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雙鬼湖自然保留區」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這些地區除了仍有相當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外,更是目前國內少數水鹿及黑熊族群尚稱常見的地區之一。為什麼在如此長久持續的狩獵之下,這些地區仍然保有相當的野生動物資源? 2~3人共用一個獵區。獵區可由父子相襲,所得獵獲物,則採集體分配,作為族群肉類蛋白質的來源。沒有祖傳獵區的人,可經由獵區所有人的同意之後,前往狩獵。 根據在屏東縣霧台鄉的研究,魯凱族人仍然維持傳統的獵區狩獵制度,目前於霧台鄉境內的有21個獵區,每個獵區由1個到3個獵人共同使用。這21個獵區的總面積約5,023公頃,約佔霧台鄉面績的18%。由獵區的標定得知,魯凱族獵區的配置為散佈式的分佈模式,獵人只在固定的地區、使用固定的路徑進行狩獵的活動,且同一村落間獵區的分佈相當集中。在面積廣大的國有林班地中,許多地區是獵人傳統就不利用的地區,如大小鬼湖附近,甚至在個人的獵區當中,有某些區域因為種種的因素(例如:可及性低、動物量低、禁忌…等),獵人也不會利用。魯凱族的狩獵季節為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3月之間,主要原因是每年5月至10月為農忙季節,,1人或2人一組,大多數以摩托車為交通工具。他們主要獵捕的動物為山羌、山羊及山豬。 根據目前的了解,魯凱族的狩獵制度中具備了一些所謂的“特殊性”或“低效率性”,因而使得在霧台鄉內的野生動物資源得以長期的使用,其“特殊性”從生態學角度來說,至少包括有: 主要狩獵均為草食或雜食性的動物,而這些物種的繁殖力及族群數量的恢復力都較高,對狩獵壓力的忍受能力也因此較高。 狩獵活動為季節性的,提供野生動物族群喘息的時間。 散佈式的獵區將狩獵壓力分散,且在每一狩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