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先秦道家文论.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道家文论

先秦道家文论  老子 庄子 老子 老子其人,《史记》引用了三种说法,一说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姓李名耳,字聃,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一说可能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战国中期周室有位太史名儋,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老子》一书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老子可能是古代一位具有传说色彩的贤哲。《老子》是用韵文写的,用韵规则与楚辞相近,其作者应当是楚人。 1、有无相生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为万物之母。道的特点是“无”,无是无规定性的意思。道存在的方式是“有”,也就是具体的事物。有以无为归依,无以有为体现,有无相生。“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艺观,“虚实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为创作者所推崇,“意境”理论也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语出《老子》八十一章,一般把“信”解释为诚实。“美”理解为夸饰。其实我们还可以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语言是讲求辞采的“美言”,而非文学语言就是很确切的“信言”。文学的美感作用很大一部分就是依靠语言的华茂而产生的。文学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3、涤除玄鉴 出自《老子》第十章。“涤除”就是洗除尘垢,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使心胸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就是道,“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老子在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对创作与审美心胸的认识。“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刘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但鄙弃富贵名利,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思想源于老子。其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 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1、天籁 指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音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周认为只有这种天籁是最美的,由天籁所构成的乐曲,就是“天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道》)。庄周提倡的“天籁”就是自然之音,这是他标举自然美反对人造艺术的美学思想的一个内容。这种美学哲学上主张听任自然,顺乎天命,主张无为。这种美学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中 、创作中主张本色美、自然美的理论观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言不尽意 指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语出《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这是对言辞和意念关系的一种见解,认为言辞不能完全表达意念,即语言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王弼继承庄子的思想,对“言不尽意”也有发挥:“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其基本观点也是主张“言不尽意”。“言不尽意”启示文艺创作追求言外之意,对于促进形象思维和艺术创作有积极影响。 3、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寄托之言;重言,重复或者前贤之言;卮言,自然之言;天倪,自然之分,指事物本来的差别,用自然之分来调和。庄子认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以卮言随机应变,引用古人的话使人相信,用寄寓之言推广。)庄子与老子一样,认为“道”不可说,要说就尽量少说,采用“三言”来说,说的精彩。而人们也正是在体味这种语言中获得快乐,“语言是存在的家”。这种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唐代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的风流。” 4、心斋、坐忘 语出《人间世》与《大宗师》:“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为坐忘”。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是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这种思想是对老子“玄鉴”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从文艺观来说,主体只有在物我两忘、超然世俗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佳的创作与欣赏状态,“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 5、道进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