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感知季节变换的机制-科技导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感知季节变换的机制-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2016,34(13) 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水稻感受和抵御低温的机制研究 ⬅牵头科学家种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植物生物技术联合会中国联络人。国 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 级人选。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异常气温频发,直接威 胁水稻的生产。了解水稻如何感知和适应低温环境将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与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员等合作发现水稻感受低温的关键基 因COLD1。该基因编码一个9次跨膜的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定位于细胞质膜和内质 2+ 网。遇冷时COLD1与G-蛋白ɑ亚基RGA1互作,激活Ca 通道、触发下游耐寒防御反 应。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的植物低温感受器,揭示了人工驯化赋予粳稻耐寒性的生物 学机制,对于水稻耐寒性的分子设计改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本研 究成果在2015年3月《Cell》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发表。 植物感知季节变换的机制植物感知季节变换的机制 郭晓玉,徐云远,刘栋峰,罗伟,种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 1 温度是季节变换的重要标志 夏至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 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 季节更迭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 球白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太 极昼范围渐大。 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不垂直,在不同 阳整日不落,形成面积最大的极昼区。 冬至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 的季节,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阳光照不 此日过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 半球白昼最短,北极圈呈永夜状态,南 相等。由于南北半球所受到光照的不 半球白昼逐渐缩短,日出、日落的方位 极圈呈极昼状态,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 同,导致了不同纬度的地区温度的差 也开始往南移动。在北回归 异。太阳直射的纬度地区,温度高,相 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 反温度低。夏季是平均气温在22℃以 高度亦日渐降低,日影逐渐 上的连续时期,冬季是平均气温在10℃ 被拉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 以下的连续时期。春季和秋季是介于 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 10~22℃的时期。可以看出,温度是季 发散的多,所以在短时间内 节变换的重要标志,按照温度划分了一 气温继续升高。阳光几乎直 年四季(图1)。 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至此之后 续南移。 太阳直射北移,全球昼夜几乎等长(除 秋分时 ,全球昼夜等 极点附近以外)。春分时,全球无极昼 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 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 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 图1 温度是季节变换的重要标志 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 昼渐长夜渐短。秋分时,全 (图片来源:/tupian/ 开始,范围渐大。 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 yusiji05shushiliangsucai.html) 引用格式:郭晓玉,徐云远, 刘栋峰,等.植物感知季节变换的机制[J].科技导报,2016,34(13):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