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丹同井之间的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丹同井之间的关系

說“丹”、“同”、“井”之間的關係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一、古文字中丹、同、井混用的情況 《說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凡丹之屬皆从丹。,古文丹。,亦古文丹。”對於第二個古文字形“?”,商承祚先生云:“弟二文段、严、王皆云为‘彤’之古文。”[1] 《甲骨文編》收有4例“丹”字,[2]有3例從“”,一例從“井”;《甲骨文字編》1152頁收有4例“丹”字,[3]均作“”,從“”,即“同”字,唐蘭先生指出“、同一字”,[4]李孝定先生也認為“釋同”。[5] 甲骨文另有“”字,《甲骨文字編》1333-1334頁“陷4227.3”下收有此字形18例,有10例下從“丹”,《甲骨文字詁林》中將此字隸定為“”,姚孝遂、肖丁二位先生認為當釋“臽”,孳乳為“陷”。[6]《古文字詁林》據《續甲骨文編》將其隸“阱”字下。[7]其中一例作“”(合集07363正),下所從的“”字隸定作“丼”,《說文》以為是小篆“井”的本字;另有3例下從“同”,有4例下從“井”(此字释“陷”或“阱”是否准确尚存疑)。 在金文中,“丹”字的構型比較混亂,或從“同”或從“井”,每不一定。《金文編》中只收有1例“丹”字,[8]作“”(庚嬴卣),從“同”;另外收有9例“彤”字,[9]有8例從“丹”作,只有1例作“”(弭伯簋,見《集成》8.4257,稱“弭伯師耤簋”),從“井”,銘文言“??沙”即“彤沙”,亦即“丹沙”。 《先秦貨幣文編》所收31例“丹”字,[10]或與金文形同,或徑作“(同)”(9例),或徑作“井”(10例);《先秦貨幣文字編》中收有“丹”字26例,[11]其中有2例作“井”形,有2例作“丼”形,有6例作“同”。即以“同”和“井”為“丹”。 《金文編》中收有兩例“青”字,[12]一例作“”(吳方彝),下從“丹”;一例作“”(牆盘),下從“井”。《古璽文編》中收有16例“青”字,[13]均從“同”作“”或“”。 “靜”字據《說文》是“從青爭聲”,其實也可以說是從“青”聲。在金文中“靜”字所從的“青”字寫法很複雜,《金文編》裏收了12例“靜”字,[14]所從的“青”有2例是從“井”,有3例是從“丹”,有4例是從“丼”,還有例3例是從“(同)”,構型頗不一致。 由楚文字看,《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收有23例“丹”字,[15]其中有2例省形作“”,其餘者均作“”形,其省形當即“同”,而其它者則從“同”作,無一從“井”作者。另外,《古文字詁林》引《石刻篆文編》所收的7例字形中,[16]均從“同”,亦無一從“井”作者,蓋入後文字書寫日趨規範統一之故。 二、說“同” 王子揚先生在《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兼談“凡”、“同”之別》一文中云: “最近發表了西周成王時期的內史亳同,這件自宋代以來一直稱為‘觚’的青銅酒器自名為‘同’,與《尚書·顧命》‘奉同’、‘受同’的記載相合。吳鎮烽、王占奎先生都指出這種青銅酒器‘同’來源於竹筒之形,字的兩側豎筆象竹筒的外壁,中間兩橫象竹節之形。古人以竹筒為水器酒器,後來仿照竹筒之形鑄造青銅器‘同’,並且添加‘口’形,就變成了‘同’。這些論斷都非常具有啓發意義。”[17] 是認為“同”是飲器同(或作“銅”)的象形文。但從上揭“丹”及從“丹”之字的字形看,這個說法有待商榷。 筆者認為“同”的本義應當是指井筒,也就是井筒的象形,它是“洞”的初文。《說文》言“丹”外面的方框“象采丹井”,段玉裁注:“謂也。采丹之井,史記所謂丹穴也。”“”即“同”,實井筒之象形也。 “井”本義是水井,《說文》言其字形“象構韓形”是也,段注:“韓,井上木闌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謂之銀牀”,古之井欄多為四邊的方形,井韓之內就是井口,故“井”字也可以說是表示的井口的位置;“同”則為井的側視剖面,象井筒,代表的意思和“井”字相同,故甲骨文中“興”或從“同”作“”(合集6531)、“ ”(合集28000),或從“井”作“”(合集339)。蓋古代凵(坎)、井均為坑,相比較而言,凵(坎)為坑之總名,井是其深者,故深坎曰井,井筒則曰同(洞)也。它的含義和“井(阱)”的意思略同,至今仍稱地上的井樣深坑為“洞”,亦其古義之流傳。 同時,“洞”也與“筒”通假,《說文》:“筒,通簫也。从竹同聲。”段注:“所謂洞簫也。《廣雅》云:‘大者二十三管無底’是也。《漢·章帝紀》:‘吹洞簫’,如淳曰:‘洞者,通也,簫之無底者也。’”是“洞”通“筒”,應該是井筒曰洞,竹筒曰筒,二者取意本同。後來“同”為假借為合同義,其本義則造“洞”字代之。其後起字或作“?”,《玉篇·穴部》:“?,通?也。”《集韻》:“?,地通穴也”,均是從井筒義演變而來,故从穴会意,从同得聲。 又《一切經音義》五:“洞,古文。衕、迵二形同。”蓋是“洞”又通作“迵”和“衕”。《說文》:“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