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病因研究及防治.doc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病因研究及防治.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病因研究及防治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病因研究及防治[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3例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产后活动少,剖宫产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产后早下床活动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后;肝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27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b)-16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严重的周围血管并发症,它所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对产妇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因此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本文回顾分析我院产科4年来23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3岁,平均28.6岁。19例足月妊娠,4例早产。初产妇11例,经产妇12例。经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14例。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例,前置胎盘3例,胎膜早破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重症肺炎1例。全部病例于产后2~13 d出现患肢疼痛、肿胀发硬、活动受限;17例肢体周胫较腱侧增粗,皮肤呈青紫色,温度降低;6例伴发热、脉快;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明确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 1.2 治疗 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离床20~30 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禁忌久站及久坐。对有明显下肢疼痛和肿胀的患者卧床休息1~2周。对急性病例首选纤溶制剂药物,多用尿激酶每天10万~20 万U,溶于250~500 ml 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注。用药中监测纤维蛋白原应在200 mg以上。至疗效明显或总量到100万~200 万U时停药,改为静脉应用肝素3~5 d,总量为每天100~200 mg,分次皮下注射,激活凝血时间延长2~3倍。此后采用华法令2.5 mg口服,每天1次(期间每周复查INR,控制在2~3之间),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 +复方丹参2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持续5~7 d。 1.3 转归 本组23例均为药物保守治疗,住院时间7 ~36 d。半年后,19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明显、足靴区皮肤出现慢性湿疹、色素沉着。2例失访。 2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患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但并不少见。本病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癌症晚期、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19世纪中期Vichow提出的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即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损伤[1]已被广泛接受。据报道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产后是产前的2倍[2]。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是综合因素所致:①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大量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而天然抗凝蛋白水平及活性均有所降低,纤溶系统受抑制,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3]。②产后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③妊娠合并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引起的血管痉挛、管壁损伤,剖宫产手术创伤造成的静脉血管内皮损伤等。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应给以综合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等。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溶栓和抗凝治疗。静脉注射肝素,可立即起到抗凝作用,从而通过调动内源性胞浆素原发挥溶栓作用,且肝素及华法令在母乳中的分泌量均极少,母乳喂养时仍可使用,安全有效,成为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目前也有人认为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急骤、发展迅速,理应施更主动更有效的方法,即纤溶制剂(尿激酶)为首选药物直接溶栓。本组23例病人采用了综合治疗、严密监测,19例获得满意疗效,无一例副作用发生。手术治疗必须谨慎,往往需配合以药物和其他辅助治疗。由于该病治疗困难,周期长、费用高,必要的预防尤为重要:产后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对有明确高凝状态者分别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并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4]。药理研究显示肝素不通过胎盘,不会增加胎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妊娠期高凝状态的预防性应用对胎儿是安全的。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黏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 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0.3 mg,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剖宫产者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或在床上被动运动,穿用有压力差的医用弹力袜,有条件者尽早使用序贯加压装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