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研修《六国论》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研修《六国论》教学设计
2010年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研修 高中语文 作业列表 作业内容
沂水县第二中学????张昱????2010年7月26日 22:12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下面是我平时授课时用的一个学案,请方家指正。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学习《六国论》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2.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提示与建议:
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互动探究】
§背景知识扫瞄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六国论》中的“六国”即战国时代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弊在赂( )秦 思厥()先祖父 暴( )霜露
如弃草芥( ) 洎( )牧以谗诛 革灭殆( )尽
与 ( )其 参与 ( ) 燕( )国 燕( )子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其实:
祖父:
可以:
故事:
智力:
§文本精要探究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整体感知课文:速读,熟悉课文。依据课本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1.第一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
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3.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
4.第四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5.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四段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本来是可以结束的,作者又写了最后一段,这两句话是否多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苏教版必修2教案:《六国论》.doc
- 02第二章 国家基本制度(上).doc
- 02基本绘图命令与绘图方法.ppt
- 02财务会计基本理论.ppt
- 02第二章 聚合物熔融和溶解1.ppt
- 02财务管理价值观念.ppt
- 02第四章 线性规划在工商管理中2 管理运筹学.ppt
- 02项目管理历史和发展简介.ppt
- 《六国论 》学案(二、三、四)1.doc
- 02章 拉伸、压缩和剪切.ppt
- 2024年江西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4年内蒙通辽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化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生物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