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_道家哲学
道 家 哲 学 1\道家的概念 先秦时期,主张以“道”为万物本源的诸子,统称为“道”家。 (二)代表人物 道家诸子中,较著名的有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 主张“虚己游世”的庄子、 与主张“为我贵己”的杨朱等人,其中尤以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大。 战国后期,黄老道家之学兴起,先宗老学,后倡庄学,为原始道家的转化。 (三)发展 先秦时期的原始道家,与原始儒家对峙而立。两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已呈儒道融合之势。 魏晋玄学上本黄老之学,结合儒家仁义纲常之教,使中华文化由儒学独尊而拓展为儒道互补。 二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老?子生平 老子的核心思想 (二)主要论题 道与名 道与帝 道与气 道与反 道与物 道与德 道与礼 道与人 道与有无 有为与无为 贵静,守柔。 二 “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1、“道”含义 “道法自然”,是万物之宗。 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 1.道生万物 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天地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2.道无形无象 道充满于天地,无形无象,普遍而且无私。 道是无,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道的超越性,无限性,决定了它与一切有形有质有具体时空位置的事物不同。具体事物都有确定的规定性。道却不同,它是无形无象,不具备任何具体规定性的。它是纯粹的虚无。 《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它无名,是天地的始祖。 又说,看它不见,可称它为夷,听它不见,可称它为希,摸它不著,可称它为微。这三者,没办法追问出究竟,所以它是一个混然的统一体。它的上面没有光亮,下面也不晦暗。它绵绵不绝,不可名状,仍然可以将它归结为“无物”。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它就是“惚恍”。 但是 老子的道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妙有”。 “道之为物,惚兮恍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在老子这里,道是似有若无,实有而无形的玄妙之存在。 3.道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道的生化功能,并不表现在它在那里发号施令。它并不作为,只是让万物各遂其性,自然而然地生长发育,从无而有,又从有而无。这就叫做无为。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况於人乎?” 一切事物都有始有终,其功能都要通过一定的作为来实现。但正因为此,其功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长久坚持,老子说:大风不会吹上整天,骤雨下不了一个晚上。天地的作为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 大道则不然,它让万物生化,而自处一无为的境地,永远不会枯竭。因此老子才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生化一切,却不去占有它们,成就一切,却从不踞为己功。学道行道者,也应当效法大道,做到清净无为。 依此,老子构建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政治理想。无为要求的并非是绝对的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只要在上者做到了无为,在下者便会自然随其引导而走向纯朴,从而坐享天下大治。老子的社会主张是最终促成“小国寡民”的上古理想社会的实现。 4. 反者道之动 老子认为其规律和特征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含义 其一是指道作用下的万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即事物都是在对立转化的状态下存在,而不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 他认为,像有、无,高、下,长、短,前、後等等都是相对比相联系而存在的,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故应当联系到事物的对立转化来深化其认识。 老子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认识世界的基本原则,安身立命的指导方法。人只有防止走极端,自觉地与道同体,保持虚盈的状态,就足以全生避害。 认为只要不失得道者的知足长乐,世俗的荣辱得失皆可看作浮云,从这个角度看“道者反之动”表达了得道者对是非得失的超越。 其二是指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要返回到原来起始的虚静的状态。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第十六章》)。 “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对万物而言,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