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亭集序》二
请拿出你的导学案,课本,双色笔和典题本,更重要的是你的激情!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把握 “固、一、齐”等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全力以赴,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激发对生命的热爱。 自主学习1 1、取诸怀抱 2、或因寄所托 3、虽趣舍万殊 4、况修短随化 5、俯仰之间 6、未尝不临文嗟悼 7、不能喻之于怀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自主学习2 ??之: ①极视听之娱??? ? ②夫人之相与? ③?所之既倦?? ④?以之兴怀??? ? ⑤品类之盛???? 所以: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所以兴怀??? 魅力演绎 张开喉咙,美美地读,美美 地品 用你激情的朗读再现文言独有的韵味! 在朗读中记忆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语言; 在朗读中把握情感。 (5分钟左右) 内容: 我的疑问+探究1、2、3 要求: 1. 小组成员先一对一解决心中的疑难,提升自己。 2.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跨层交流,实现智慧整合。 3. 重点展示文言实虚词 A层解答同学的疑问并适当拓展,B层总结规律方法, C层落实基础知识 参与积极,讨论高效,争取解决个人所有疑难! 探究一 ①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⑤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探究二研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为什么作者由“乐”转“痛”,他为何而痛?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快乐不长久。由此产生联想和感慨。 1“不知老之将至”在执著于所爱的事物时可以忘却生死。世事无常,生命短暂。 2。“所之既倦”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向之所欣……已为陈痕迹”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3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长短,都归于尽“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在死亡的面前渺小而脆弱 昔人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隙,忽然而已。——庄子《南华经》?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庄子《齐物论》启示世人解脱生命的负担。对他来说,死生存亡是一个整体,其间发生变化十分自然,就像春夏秋冬交替运行一样 整个世界虽然千姿百态,但实质上就是混混沌沌、哪哪都相同的一堆堆“基本粒子”。 人,他也是一个物。一个人,跟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朵云没什么区别,都是那一大片混沌中的一小堆“基本粒子”。这一小堆“基本粒子”这样组合了一下,就成了阮籍,那样组合了一下,就成了嵇康。阮籍和嵇康没什么区别,不过是“基本粒子”的组合方式不同罢了。哪天这种组合消散了,也就是说,这个人死了,于是大家就都回到那个混沌当中,化学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其实什么都没变!所以,生跟死,就是一样的! 你怎样认识王羲之的感悟? 观点一:王羲之的说法有些片面。生命的价值不一定要用寿命的长短来衡量。而应看到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同为亡国之君,蜀后主刘禅在晋朝乐不思蜀,浑浑噩噩,虽然寿终正寝,却留下千古笑话。南唐后主李煜却敢于表白思念故国之情,虽被宋太宗毒死,却留下了“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的佳句,令人扼腕叹息。所以,王羲之的生死观是不对的。 ?观点二:王羲之的生死观也有道理。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在王羲之生活的年代,玄说盛行,虚无主义在士大夫阶层中很盛行,这种消极的思想给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王羲之的这篇序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他强调乐比忧好、生比死好,恰好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明确: 观点一: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观点二: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流逝和对死亡的恐惧并 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