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张释之执法.PPTVIP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马迁的张释之执法

第貳單元  守法守紀 民主國家首重法治精神。司馬遷的張釋之執法,寫的是專制時代,張釋之不畏懼皇帝權勢,據理力爭,依法判案的法治觀念,值得今人借鏡。 記敘文 以簡潔的故事、生動的對話,將張釋之的執法精神鮮活地呈現出來。 記敘漢代廷尉張釋之審理一個案件的經過。他依法審判,不屈從文帝的意見,強調「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因此贏得文帝的敬重。 一、「廷尉」是什麼性質的官員? 答:廷尉是古代國家中最高的司法官員。 二、文中的縣人觸犯了什麼法?張釋之對他的判決又是什麼? 答:文中縣人使皇帝的馬匹受到驚嚇,張釋之判縣人要繳交罰金。 三、文中的哪一句話,是張釋之執法的依據? 答:「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一句,是張釋之執法的依據。 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紀傳體史書之祖,也是第一部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五類:本紀、表、書、世家、列傳。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年的歷史。此書不僅是歷史名著,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範。 本文節選自史記 張釋之馮唐列傳,是一篇記敘文。記敘漢代廷尉張釋之審理一個案件的經過。張釋之據法審判,不屈從文帝的意見,敢於直言抗辯,強調人人都應尊重法律,因此贏得敬重。全文以簡潔的敘事、生動的對話,將人物的個性、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 夏陽(今陝西省 韓城縣)人。生於景帝五年(西元前一四五年),卒年約在昭帝 始元元年(西元前八六年)。    漢武帝時,司馬遷繼承父職為太史令,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他在二十歲以後,曾數次出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採集許多遺聞軼事。後因李陵事件入獄,受宮刑,更發憤著述,出獄後,完成史記,對後代的史學、文學影響深遠。  乘輿 本指天子所乘坐的車,後來轉為天子的代稱。「輿」的本義是車,如果兩個人一前一後,把車子抬到肩上行走,那便是「轎」了,所以「輿」又可解釋為「轎」。。本文中的「乘輿」應指「天子」,「乘輿馬驚」是說天子的馬受到驚嚇,「乘輿車騎」是指天子的車和騎兵。用特徵或標記來代稱人物,這在修辭學上稱為「借代」。 虛字用法 之 1屬「之」廷尉:代詞,指人犯。 2久「之」,以為行已過:助詞,無義。 3廷尉乃當「之」罰金:代詞,指人犯。 4今法如此而更重「之」:代詞,它,指罪。 5上使立誅「之」則已:代詞,指人犯。 6廷尉,天下「之」平也:介詞,的(一說助詞)。 7唯陛下察「之」:代詞,指這件事。  皇上、陛下、殿下 皇上:是古代臣子對皇帝的稱呼。「皇」的本義是大,天子是人間地位最大的,所以稱之為「皇」,上古有「三皇」,秦 漢以後稱君主為皇帝。 陛下:是臣子對皇帝的尊稱。「陛」是正殿的最高層,是天子坐以聽政的地方。臣子有事上奏,不敢直接呼叫,請在陛下的人轉達,所以尊稱皇帝為「陛下」。 殿下:本是臣子對諸侯王的稱呼,魏 晉 六朝也有稱呼太子為殿下。「殿」的本義是指高大的廳堂,古代諸侯王在宮殿中見群臣,所以臣下尊稱他們為「殿下」。    張釋之是漢代剛正守法 、敢於直言抗辯的名臣,本文是司馬遷透過張釋之的執法過程,來表現自己的法治思想。    文章共分為三段:首段敘述縣人犯案被捕,及張釋之的判決。次段敘寫文帝對張釋之的判決不以為然。末段是最精彩的部分,敘述張釋之不怕皇帝生氣而據理力爭,依法判案;最後,文帝經過良久的思索,終於認同張釋之的判決。    全文透過生動的對話,將人物的性格、情緒表露無遺,既寫出辦案的經過,也表現張釋之客觀公正、嚴守法律的精神。張釋之身為廷尉,忠於法律,不隨皇帝的意志定罪,不因人廢法,不因言改法,這種據理力爭、守法守紀的精神,確實值得稱道。而作者藉張釋之言,揭示「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和「廷尉,天下之平也」的法治觀念,頗能發人深省。 一、這篇文章記述縣人、文帝及張釋之三個人的談話,這三個人說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 答:  1犯人的話,語句短促,表現出惶恐、緊張、害怕的心情。  2文帝的話,完全是皇帝的語氣,表現出不滿、生氣的心理。  3張釋之的話,理直氣壯,表現出從容不迫的態度。 二、張釋之說:「且方其時 ,上使立誅之則已。」你認為這樣說妥不妥當?請和同學討論。 答:張釋之處在君主專制時代,很自然地覺得皇帝可以有「立誅之」的權力。但是他既認為「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不經審判就「立誅之」,畢竟是不合理的。 三、張釋之對於「法」,有什麼重要的見解?這些見解,在民主時代是不是同樣重要? 答:  1張釋之認為:天子要以大無私的態度跟天下共同遵守法律,不宜憑個人一時的情緒來處置事情,因為這樣做,將會失信於民;朝廷一旦對人民失去威信,那嚴重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其次他也要皇上尊重廷尉的權責,司法審判一旦受到干預,法律就等於虛設,賞罰從此失去了客觀的依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