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恒温培养振荡器的研究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智能恒温培养振荡器的研究毕业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 作者完成的主要工作 3 第二章 智能恒温培养振荡器的控制系统简介 5 2.1 智能恒温培养振荡器的组成 5 2.2 控制系统硬件的主要组成部件及选型要求 6 2.2.1 系统主控单元简介 6 2.2.2 电源的选择及其主要参数 7 2.2.3 加热、制冷器件的选择及其主要参数 8 2.2.4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及其主要参数 9 2.2.5 电机的选择及其主要参数 12 2.3 系统功能及性能要求 14 第三章 智能恒温培养振荡器系统硬件实现 15 3.1 硬件控制电路的设计思想 15 3.2 硬件控制电路的总体结构设计 16 3.3 硬件控制电路的模块设计 18 3.3.1 电源模块的设计 18 3.3.2 系统主控单元核心电路的设计 19 3.3.3 内腔温度检测电路 19 3.3.4 室温检测模块 21 3.3.5 实时时钟电路 21 3.3.6 系统存储器的扩展 22 3.3.7 键盘及显示模块 22 3.3.8 USB通信模块的设计 23 3.3.9 蜂鸣报警电路 25 3.3.10 PWM型变频调速系统的控制电路 26 3.3.11 电机测速接口电路 33 3.3.12 加热、制冷,风扇驱动控制电路 33 第四章 智能恒温培养振荡器系统软件实现 35 4.1 GCCAVR及AVR Studio简介 35 4.2 检测电路的软件设计 36 4.2.1 电机的速度检测设计 36 4.2.2 内腔温度检测模块设计 38 4.2.3 环境温度检测传感器读写控制设计 40 4.3 电机控制电路的软件设计 43 4.4 人机界面的软件设计 46 4.5 系统时钟读取模块的软件设计 47 4.6 系统存储器的扩展单元的软件设计 48 4.7 USB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52 4.8 温度控制部分的软件设计 55 4.8.1 温度模糊控制原理 55 4.8.2 温度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55 4.8.3 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55 4.8.4 位置式PID温度控制器的设计 59 4.8.5 模糊PID温度控制器控制效果 60 第五章 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63 5.1系统干扰的来源 63 5.2硬件抗干扰措施 63 5.3软件干扰问题及相应处理 64 第六章 结论 65 参考文献 67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69 致谢 71 第一章 绪论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仪器仪表取得了重大突破,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各种数字仪器得以问世,把模拟仪器的精度、分辨度与测量速度提高了几个量级,为实现测试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测量技术又一次取得了进展,计算机的引入,使仪器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个别电量的测量转变成测量整个系统的待征参数,从单纯的接收、显示转变为控制、分析、处理、计算与显示输出,从用单个仪器进行测量转变成用测量系统进行测量。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仪器仪表中的进一步渗透,使电子仪器在传统的时域与频域之外,又出现了数据域(Datadomain)测试。20世纪80年代,由于微处理器被用到仪器中,仪器前面板开始朝键盘化方向发展,过去直观的用于调节时基或幅度的旋转度盘,选择电压电流等量程或功能的滑动开关,通、断开关键己经消失。测试时,可用丰富的计算机程序来高速测试,不同于传统独立仪器模式的个人仪器已经得到了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仪器仪表与测量科学进步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个进展的主要标志是仪器仪表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将更深刻地影响仪器仪表的发展。[1][2]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医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对温度敏感的物品,例如疫苗、血液、生物制剂等,它们通常要求从生产的首端到使用的末端全程处于相对恒湿的条件下,以保证其有效性。为了实现这种条件要求,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如生产、保存、运输等,采用一系列的制冷及温度监测设备,这些设备的接续使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冷。冷链设备配合相应的操作人员与操作规程构成一个冷链系统。 冷库、冷藏车、冷藏箱、冷藏包等设备是主要的冷链设备,它们保证了储藏品的低温条件;另一方面,冷链系统要求具有全程的低温环境,如何知道是否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对冷链的全程进行温度的监测和控制,因此温度监测和控制也是冷链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在冷链系统的发展初期,温度的监测是依靠监测人员定时读取温度计(如酒精、水银温度计),并将参数记录到表格中实现的。这种方法不仅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而且结果的准确性也不能有很好的保障,并且监测的时间间隔不可能太短,时间跨度较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自动温度记录和控制的仪器,这就极大的改善了人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