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齐白石衰年变法时期
中国月期刊咨询网
试析齐白石“衰年变法”时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齐白石“衰年变法”前后其作品题材、绘画风格的比较,剖析其“衰年变法”时期的社会、心
理原因,论证齐白石衰年变法是对传统中国画以及自我形象、内在思想感情的破与立,同时隐含着对旧制度的破与立
。“衰年变法”时期的这种艺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征候和预兆,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不谋的暗合和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齐白石,衰年变法,解构,重建
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二十七岁始拜师学画,打下坚实的工笔画基础;四十岁后,画风学石涛、八大写意花卉一派
;1919年,57岁的齐白石迁往北京定居,以卖画治印为生。此时的白石在京并无名气,求画者不多。也就在此时,他
结识了一位最重要的朋友——陈师曾,劝告他要冲破藩篱,走自己的路。于是齐白石接受陈师曾的建议,开始改变画
风,从1920年到1929年,他“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独创红花墨叶
的双色花卉与浓淡几笔虾、蟹、草虫,时人称为“衰年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扫除凡格实难能,十载关门始变
更。”从此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以水墨淋漓,一派生机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而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也可视作20世纪
初中国画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一、“衰年变法”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体系。当时的北平画坛,摹古之风甚浓,一些人面对素绢“以古人为师,离
开古人不敢着笔”,以临摹仿古为能事,以笔笔有来历、有出处相标榜。而齐白石毕竟不是遗民石涛或八大。“农夫
”是他本质的一个侧面,泥土的芳香、菜根的味道,汇流在他的肺俯之中(刘曦林语)。他学青藤、雪个、大涤子,
虽可形似,却仍有隔靴搔痒、形同情异,故意提高“人格”之嫌。那些传统派画家当然瞧他不起,他潜心学习、多年
追求后才脱去民间画风而倾心于石涛、八大的冷逸风格,不被接受遭到冷遇,这其间地域之见、门户之见有之,但也
并非仅仅如此。
要动摇或打破一种根深蒂固的艺术传统,要造成艺术趣味的变化,还需要造就一批新的观众。20年代的中国乃至世界
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清王朝的覆灭,昭示着封建统治的崩溃,石涛、八大那种傲岸不羁、狂怪抑郁的绘画,随之失
去了其固有的嘲讽对象和欣赏群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树起的科学、民主、进步的大旗,又使传统文人画那种似有逃
避现实的纯享乐审美失去了赖以依存的基础。从世界范围内看,艺术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生命运,逐渐成为世界潮
流。可以说是社会和时代为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拓展了生存空间。
二、“衰年变法”对国画传统的破与立。衰年变法的十年间,齐白石广泛借鉴了八大、石涛、赵子谦、吴昌硕等大家
的文人画风格。他将八大的冷逸与赵子谦、吴昌硕等人的含蓄沉厚相结合,终于创造出了饱含生命活力,富有民间生
活意味,又不失文人画高雅气息的齐氏花卉,走上了传神写意、张扬主体生命意识的艺术道路,开一代之新风。其绘
画题材和风格遗弃了传统文人画表达作者自身雅逸、清高的描绘对象和方式,将被传统文人视为粗野的乡村瓜果、菜
蔬、蝈蝈、蝗虫乃至锄头等纳入画中,仿佛将醇美天然的甘露引入都市,使久居都市的人们感到清新自然。
三、“衰年变法”对自身形象思想的破与立。变法前齐白石学石涛、八大,竭力追求“大雅”,竭力将自己妆扮成文
人画家,但是不被承认。于是他索性放弃那种追求,揭去面纱,不仅不向脸上抹粉涂脂,反而镌刻“农民”二字于面
颊之上,反“雅”为“俗”,彻底抛弃狭隘的小农意识,不但不以农民出身自卑,反以农村赋予他的特殊的视角及朴
实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熟知。
齐白石避难北平是迫于家乡匪患,他对城市的感觉是异样的。他的心、他的根在另一个地方,不容易融入眼前的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齐白石始终是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保留着农民的气息。在本质上他是孤独的。北平的文人
圈他无法介入,仅廖廖可数的几位友人偶有往来。齐白石对家乡的思念,对他“借山吟馆”的向往,对父母、儿女的
牵挂乃至对他侍养过的蚱蜢、蟋蟀、蜻蜓、螳螂等等都怀有深深的依恋。这种思念,他无法诉说,也无人可诉,只有
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加以抒发。原本那些粗陋的“野物”,一旦进入他的作品,观者读解到的是淡淡的乡情,浓浓的
童趣,家乡的景致成了他精神的桃花源。他的作品与他的梦相通,成为一种天国的图画,一种乌托邦的境地,一种虚
构的关于生活传说。作品中既有对现实的自然再现,也有非现实的、故意和任意的成份,成为一种希望的现实,充满
着完美的意义。其红花墨叶、兼工带写的形式风格中,阴柔与阳刚浑然天成。
可见,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是其自身心理情感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是对自我形象、内在思想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