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渔夫意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中渔夫意象

古代文学中渔夫意象 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 (一)早期的名士钓翁 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访得之,子陵不受封。”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明代萧良《龙文鞭影》里记有两个潇洒而又清醒的渔父“放歌渔者”和“鼓枻诗翁”。唐时崔铉任江陵太守时,有楚江渔者,不言姓氏,钓于楚江,得渔则换酒,辄自放歌。人问曰:“君隐者之渔耶?”对曰:“姜子牙、严子陵以为隐者,殊不知钓其名耳。”去而不顾。宋时卓彦恭尝过洞庭,月下有泛舟,一老翁棹其旁,卓问有鱼否,答曰:“无鱼有诗。”乃鼓枻而歌曰:“八十沧浪一老翁,芦花江上水连空。世间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钓筒。”问其姓名,不答而去。面对世人的追问,一个“去而不顾”,一个“不答而去”,这两位渔父算得上是真正的隐者了。 (三)道家学派的代言人 1.庄子之《渔父》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以《渔父》为篇名虚构了一位打鱼老者的隐士形象。文章写一个“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捕鱼老人和孔子对话全过程。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这位老渔翁言论其实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既然万物已有天定之位,那么于个人而言,再也没有比不“多事”、保持心灵清净无为更与天道相符的了。渔父作为庄子虚构的一位懂得“人情世故”的智者,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 2.屈原之《渔父》 几乎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也有同名散文《渔父》,描述被流放后的屈原流落到沅江深处,在湖边思索行吟,正处于孤独落魄之时,一位渔父注意到了他,问明情况后劝他不要“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应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学会机变与通融,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乱世中用“淈泥扬波”“餔糟歠酾”的消极做法主动保护自己,而不致受到身心伤害。对于屈原宁愿葬身于江鱼腹中,也要以死保持清白之身的坚定回应,渔父听后只是“莞尔而笑”,唱着《沧浪歌》,驾着渔船在江中悠悠远去。 (四)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借景抒情、托物喻志是文人们常用的手法。同样,“以渔言志”被当做一种审美性或象征性活动,渔父形象真正地进入文学领域,并且成为一种精神自由、超脱旷达的自喻者形象。 东汉中期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因社会政局腐败,朝政日非,个人抱负无从施展,而放弃仕途,转向隐居,写下了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蕴涵着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归田赋》,其中“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一句明显是从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两句中化用来,意思是天道实在是微妙不可预测,自己将要丢开那浑浊的世俗远去,跟随渔父去同乐于川泽,与社会上的纷纷世相永别。《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隐逸之风盛行,以渔父寓隐逸思想的作品也很多。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就曾写“才非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