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非洲音乐探究历史及学术反思.docVIP

新中国非洲音乐探究历史及学术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中国非洲音乐探究历史及学术反思

新中国非洲音乐探究历史及学术反思伴随解放思想、开放发展的盛世国运,非洲音乐③研究在学术观念更新、方法路向转型和对外交流互动的背景下攀援跋涉、开掘前行。世纪之交,“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明确写入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作为多元音乐文化重要内容的《世界民族音乐》引起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人才建设和理论研究成绩显著,尤其是最富典型地域民族文化特征和神秘灵性的非洲音乐研究,彰显出勃勃生机和后发优势。本文拟以时间、空间纵横的双重坐标,以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历史批评学等多维视角,从学史观照、质性检视两方面,对新中国六十余年非洲音乐研究给予追溯、反思,并就未来发展愿景给予瞻望,就教于方家。 学史观照 新中国大陆学者对非洲音乐研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党的文艺方针紧密关联,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态势。约略说来,可分为初创、恢复和发展三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 新中国伊始,一穷二白的国家忙于重建,音乐界学者的主要精力在新中国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上,1950至1959年的非洲音乐研究一片空白。1960年以后,随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1960)、“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1961)、“中国亚非学会”(1962)等学术机构或民间社团逐步成立起来,中国大陆学者对非洲的关注逐渐增多,开始将目光投向遥远的非洲音乐。但文化大革命致使许多研究工作处于龟行或停歇状态,学术活动陷于瘫痪,期间仅有莹星《马林巴》④一篇公开发表。30年的初创阶段仅发表10篇介绍性文章,如莹星《几内亚的民间乐器》⑤、严永通《非洲的鼓》⑥等。中国与非洲国家有相似的历史命运与奋斗目标,两者联系紧密,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无法脱离政治的窠臼。非洲音乐研究范畴自然无法摆脱这样的主题,其性质突出实用性,着重于对非洲音乐的信息收集,多限于浅层的介绍或新闻报道。中非音乐交流之所以掺杂了某些政治因素,形成阶段性特点,有它特定的历史动因。其一,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基础薄弱,政治内外交困,政治、经济建设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音乐难以完全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政治烙印。其二,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20世纪50至70年代非洲国家多处于解放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给非洲国家带来了启示,对非洲音乐的关注充满着同情与团结非洲人民的目的。其三,文化大革命对音乐艺术的摧残更是达到了顶峰。以“阶级斗争为岗”的年代,许多研究无法摆脱“左”的思想束缚。这些因素决定了双方的交流更多局限于政治经济领域,有限的音乐交流则融入了政治目的。在中国大陆与非洲国家及地区的音乐交流中,国内一些艺术团体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以表演亚非拉国家民族歌舞节目为首任的东方歌舞团,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中非音乐表演艺术交流的重任。该团于20世纪60至70年代曾出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叙利亚、埃塞俄比亚、几内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人民日报》等国内重要报纸都以较大版面对其进行了报道。 (二)恢复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从而得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得以恢复,非洲大陆逐渐引起国人关注,相继成立了诸多非洲学术研究机构或民间组织,如中国非洲问题研究学会(1979)、“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1979)、中国非洲史研究会(1980)“、中国非洲史研究会”(1980)、“南非研究中心”(1995)“、非洲研究中心”(1998)、“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1990)、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1998)等。另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南开大学、外交学院、云南大学等院校的教师对非洲问题进行学术层面的研究。受非洲研究大环境之影响,音乐学者加大了对非洲音乐研究的纵深度,由概览介绍逐渐朝着学术层次的转型,相关文献有论文30篇、译著有2部、兼著2部和旁及著5部。代表性文论有陈自明《布隆迪的民间乐器》⑦、〔日〕濑户宏(王北成译)《非洲传统音乐的现状》⑧、〔法〕罗康德(张东晓译)《黑非洲的音乐语言》⑨、陈铭道《非洲音乐的节奏组织原则》⑩和《从民族音乐学看非洲乐器》輯輥訛、陈铭道和皮全红《非洲木琴研究与民族音乐学》輰輥訛、张雷和陈自明《独放异彩的黑色珍珠记非洲传统音乐》輱輥訛、李昕《非洲的“拇指钢琴”姆比拉琴初探》輲輥訛和《黑人传统音乐中的鼓文化研究》輳訛輥等。译著分别是加纳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恩凯蒂亚《非洲音乐》輴訛輥,上音学者汤亚汀翻译,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出版的专门评介非洲音乐译著。美国音乐史家艾琳索森(E.Southen)《美国黑人音乐史》輵訛輥系袁华清由法文版转译而来,该著的开篇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