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鲁南五大调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探究.doc

鲁南五大调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南五大调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探究

鲁南五大调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探究鲁南五大调的历史渊源 鲁南五大调的历史考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宋元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宋末元初继承宋代曲子的传统,又兴起一种新的艺术歌曲散曲。“散曲是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唱曲,用于抒情、写景或叙事,采用清唱、坐唱形式。散曲又分小令、带过曲、散套这三种形式,其中的散套也称之为套曲或套数,指“由两个以上的同宫调连缀而成的组歌形成,一般有尾声。””这种描述和鲁南五大调极为相似,虽然其产生和确立我们不能详细界定,但是五大调对其形成与发展是确有影响的。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音乐积累的演变过程。 主要发源地日照市、郯城县的流传情况 临沂市郯城县的码头镇和日照市在临郯苍日照沿线和苏北交界地区交界线上,是两个南北贸易的停靠点。五大调五种曲牌中的“玲玲调”、“大寄生草”、“淮调”现流传于郯城、临沂一带;“满江红”、“大调”,现流传于日照一带。自古日照渔民即扬帆远航,与外地开展着密切的贸易活动。“满江红”曲牌作为鲁南五大调之首,它的源头随着当时海上交通、海上贸易的主要途径传入日照,并受当地地域文化影响有所发展,自成一体。在日照东港和岚山、石臼等地,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出海归来,围坐篝火庆贺收获的时候,酒酣兴起便随手拿起身边的盘、盏、酒盅、筷子、碗等物件,即兴填词、藉情而唱,别有一番情趣。 郯城码头镇是当地重要的商埠码头,经商交流时江淮一带的民间艺术也传入郯城码头及鲁南沿海。由于五大调流行于郯城码头一带,又被称为“郯马调”。五大调中“淮调”主要流传于郯城县马头镇,也名“马头调”。 鲁南五大调的历史影响及作用 1.五大调产生初期明代以前 北宋建立以后,逐步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的混战割据状态,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到元朝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加速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城市的繁荣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促使宋元以来的音乐文化出现了巨大转折,社会音乐文化的主流从宫廷转入民间,服务对象也由贵族阶层为主渐渐转向社会平民大众。唱曲填词不仅是乐工们的专业活动,也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爱好。仅宋代曲子的填词,就分为很多派别,有婉约派、豪放派、花间派等等。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词家和优秀作品,他们所使用的曲牌有870多个。可见,当时曲子的发展可谓是极丰极盛。 随着各种词派的发展,歌词的内容也逐渐多样化,有写景的、叙事的,也有祈求平安、庆祝丰收的。人们在唱曲的同时,也抒发着内心情感的表达。在日照石臼所一带,沿海的渔民靠打渔和海运为生,通常出海一次短则数月,长则一年。“满江红”的代表作《四盼》描述的就是一位女子对出海夫君的期盼,虽然词曲中带有哀怨忧愁之情,但是也有激情向往的呐喊,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并且祈求夫君平安归来,有种情意绵绵而又不安、焦虑的感觉,这反映了当时南北经济发展大潮中沿海渔民扬帆远航,与外地开展的贸易活动。此曲调古雅优美,夹曲曲调欢快活泼、节奏多变、情绪热烈、朗朗上口,很受大众欢迎,使人们在娱乐之余也祈求了家人的平安。此时的鲁南五大调成为公众娱乐中的主角。由于其曲词通俗易懂,易于流传,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越来越多人的传唱和改进,五大调也进入了其“生命”发展的旺季,为丰富和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五大调盛行之期明清到民国时期 明清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不同风格的俗乐如民歌、小曲、弹词、南北曲(戏曲)等等,广泛流行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里。在这种新的商品经济大潮中,人文思想和民主思潮逐渐萌生,一些文人雅士开始留意人们的口头文学,并有意识地进行加工,俗曲、俚歌、山歌小调等颇受开明人士的关注,五大调中的曲调在那时的《白雪遗音》、《曲律》等民谣专著中都能找到痕迹。清康熙、乾隆时期,不仅提倡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间音乐,同时对外来的音乐也持欢迎态度,这促使民歌、小曲等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清末郯城、日照一带,从船夫、艄公到城里的文人雅士无不喜爱此调,并且还有专门唱五大调的民间艺人。民国初期,鲁南地区仍是山东经贸繁荣的地区,渔民们在做海运生意的同时,也将五大调的曲调流传开来。据笔者实地采访日照民间艺人时得知,渔民们出海时一家人都在船上(被当地人称之为“家小船”),海上漂泊数日后到达目的地,停靠在江南河畔。晚上亲朋好友、生意伙伴相聚一起,煮酒消遣,随手拿起桌上的碗、碟、酒盅就即兴唱来,曲调古雅抒情,歌曲内容通俗易懂。曲调不仅融合了江南音乐的风格,而且还有日照本地民间的特色,被誉为“细曲”、“雅歌”。 海运经济的繁荣,促使五大调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自成一体的演唱形式。其繁盛之时可谓家喻户晓,无论是过往的客商娱乐消遣,还是当地的民间演出,五大调都颇受欢迎。很多年轻的朋友都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