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7例Barrett食管内镜及病理特征研究
87例Barrett食管内镜及病理特征研究[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87例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BE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E患者以40~60岁居多。内镜下表现为LSBE者9例(10.35%)、SSBE者78例(89.65%)。可见岛型59例,占67.82%;舌型20例,占22.99%;全周型8例,占9.19%。病理检查87例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均被柱状上皮取代,33例(37.93%)有肠化。结论BE多见于中年人,诊断依靠内镜和病理检查,以岛型多见,但岛型肠化率最低。
关键词:Barrett食管内窥镜检查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158-02
Barrett食管(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BE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现对我院87例B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在我院确诊的Barrett食管87例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BE的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BE的诊断标准。病理检查有柱状上皮化生,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即诊断为BE。组织分型分为贲门腺型、胃底腺型、特殊肠化生型。
1.2.2 ①BE内镜下典型表现为胃食管连接部(EGJ)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SCJ)与EGJ分离。BE的长度测量应从EGJ开始向上至SCJ。②怀疑BE者内镜下常规行卢戈氏染色有助于对灶状肠化生的定位,并能指导活检。③BE内镜下形态分型:岛型、舌型、全周型。按柱状上皮长度分类有长节段(≥3cm),短节段(<3cm)。
1.2.3 病理学诊断:活检取材:对于全周型和舌型BE,使用四象限活检法,即常规从EGJ开始向上以2cm的间隔分别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岛型BE,于卢戈氏液染色不着色处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1.2.4 对病理诊断为BE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1.3 结果
1.3.1 BE发病情况:在此期间我院共进行了42126例胃镜检查,最终病理诊断为BE的共87例,病理检出率为2.07%。男51例,女36例,男女比为1.42:1;年龄16~83岁,平均53.5岁,以40~60岁者居多。
1.3.2 BE分型情况:①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类,表现为LSBE者9例(10.35%)、SSBE者145例(89.65%)。②按内镜下形态分类,可见岛型59例,占67.82%;舌型20例,占22.99%;全周型8例,占9.19%。
1.3.3 病理检测情况:87例均诊断为食管被覆柱状上皮,33例(37.93%)有肠化;贲门腺型28例,占32.18%;胃底腺型26例,占29.89%。全周型肠化率为75.00%(6/8),岛型肠化率为23.73%(14/59),舌型肠化率65.15%(13/20)。87例BE患者中,伴发轻度异型增生15例(17.24%),伴发中度异型增生3例(3.45%),伴发重度异型增生1例(1.15%)。
2讨论
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癌变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出30~125倍。近20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据调查[1],BE在西方白种人中发病率较高,其中欧洲约1%~4%,美国约5%~12%。日本人的总体发病率在0.9%~1.2%[2]。 陈霞等[3]分析国内41项研究报告,结果显示:BE在因各种上消化道症状进行内镜检查人群中的内镜检出率为2.39%,低于欧美人群,差异的可能原因有国内医师对BE的认识不足、种族、地域及饮食习惯不同等。本组报告中内镜检查人群中的BE内镜检出率为2.07%,与国内报道相近。
目前BE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美国胃肠病学会认为BE诊断前提是组织学改变,有特异性肠化存在,即在食管末端出现杯状细胞。日本食管疾患研究会则认为只要内镜下认为是BE处所取得的组织为柱状上皮即可诊断,不一定必须有肠化,即肠化不是诊断BE的必需条件[4]。国人2006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BE诊治标准认为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可伴肠化或无肠化。本报告采用此标准执行。本资料中,BE内镜下分型以岛型最多,全周型检出率最少。BE的组织分型一般分为3型,即胃底型、贲门型及特殊肠化生型。本组病例中33例见肠上皮化生37.93%,低于国内外许多文献报道,可能与活检的随机性以及病理科医师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有关,所以加强靶向活检和内镜医师与病理科医师交流,对提高BE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