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两栖高手-张鸿祺.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经外科两栖高手-张鸿祺

神经外科两栖高手:张鸿祺在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会议厅里,我们见到了张鸿祺。一如我们头脑中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印象,他身着蓝色手术衣,目光坚定而温和,四十岁出头的年纪,谈吐稳重谦和。在这间以神经外科各位先贤为背景板的会议厅里,张鸿祺娓娓道来他的医界人生。 神经外科的两栖高手 “人的疾病是很复杂的,疾病不会依照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或医生所掌握的技术发生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围绕着疾病、使用最适当的方法来诊病治疗,而不是会什么技术就用什么疗法。” ――凌锋 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张鸿祺选择挚爱的神经外科专业,开始攻读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凌锋教授以精湛的神经介入手术而闻名,但开颅手术技术同样高超,是名副其实的“两栖高手”。对于她的得意门生张鸿祺,自然也是这样要求的。 所谓两栖神经外科医生,指的是开颅显微手术和神经介入手术两种技术汇于一身的医生。开颅手术是神经外科的经典技术,近年来在显微镜下进行微侵袭的开颅手术成为主流,可以以较小的创伤、对脑组织较小的干扰、完成许多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神经介入手术则通过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通过人体的屈曲盘绕的血管系统直达病患处,不用开颅手术,迅速成为脑血管病等神经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如果能够同时掌握这两种技术,无疑将为病人提供更完美的治疗。 可是说来容易做到却很难。神经外科医生是医生中培养周期最长的,需要大约7年的培养。即使这样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只能开展显微手术或介入手术中的一种,若想掌握两种技术,只能通过加倍的时间、体力、精神的付出。手术台接着血管造影间,白天接着黑夜,张鸿祺就这样艰苦的学习了10年,终于在他的脑血管病领域,成为一名高超的两栖神经外科医生。以神经外科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为例,有些病人适合开颅手术,有些病人更适合做介入治疗。张鸿祺治疗过的患者常常说,看过张鸿祺,就好比一次看了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两个大夫,最终挑选了最适合自己的办法。 而在另一种脊髓的血管畸形疾病上,张鸿祺的两栖优势就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脊髓血管畸形是目前最难治疗的一类疾病,畸形血管像一团乱麻一样盘踞在细细的脊髓内外,而大脑与机体的联络都是通过直径仅有一公分的脊髓传递的,脊髓上最粗的血管也就在一毫米左右,手术和介入治疗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终身的瘫痪。张鸿祺恰是治疗这种疾病的高手。血管畸形有时既有脊髓前动脉供血,又有脊髓后动脉供血,手术和介入只能分别解决脊髓前和脊髓后的问题,而张鸿祺可以先通过介入栓塞的手段阻断脊髓前动脉供血的畸形,而将细小迂曲的脊髓后动脉供血的脊髓后方血管畸形用手术刀来解决。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掌握了两种技术的医生不仅治疗的效果最好,而且看待疾病的视野也有所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也更透彻。 在张鸿祺的简历上,我们看到了“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委员”和“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WFITN)高级会员”两个头衔,这大概就是对两栖神经外科医生张鸿祺的最好肯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的他,已经把眼光放在了如何打造一支两栖的团队上,“鼓励一部分医生掌握多种技能,又在一个团队中培养掌握各种技术的专才,是未来的方向。” “坦克”张鸿祺 张鸿祺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冠以“坦克”的绰号,哪里有“攻坚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脑血管病是神经外科里最苦最累的专业。脑血管病发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争分夺秒的抢救。从医18年来,张鸿祺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为抢救重危病人彻夜不眠;为保证脑血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参与创建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绿色通道”,集合团队优势,24小时“随叫随到”,由此救治了大量的动脉瘤、脑出血、脑梗塞患者。 一天深夜,连续完成几台手术已经两天未合眼休息的张鸿祺正躺在沙发上睡觉,桌上的电话又急促的响起来。“张主任,有个病人情况不太好。”这是一位60岁的女性患者,两次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样的疾病往往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很快死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又有将近一半的患者死亡或重残),因为年岁偏大,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被定为了5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的级别,只有不到20%的患者能够生存)。张鸿祺大夫立即组织抢救,很快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找到出血的原因,栓塞了动脉瘤,同时进行脑室外引流降低颅压等一系列措施。听到手术顺利的消息,家属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张鸿祺脑子中的弦却不敢松下来,,因为他深知更艰难的事情在后面,使这样的病人平稳下来,将是一项长时间艰苦的博弈,在随后的日子里,张鸿祺下了手术就会到病床旁来观察病情,与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一起,精细地调整治疗措施…… 看着他守在病床旁的身影,熟识他的人不禁想到了许多年前的一幕。那时的张鸿祺主任还是个年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