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流通评价报告行政摘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空气流通评价报告行政摘要

合约编号CE 2/2011 (CE) 洪水桥新发展区 空气流通评估 规划及工程研究 行政摘要 1 引言 1.1 这项空气流通评估的目的是根据前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和环境运输及工务局联合发出的技术通 告第1/06 号及其附件A 「就香港发展项目进行空气流通评估技术指南」的要求,对洪水桥新 发展区的经修订的建议发展大纲图进行空气流通评估研究,以评定其通风表现。 2 新发展区总体通风环境 2.1 洪水桥新发展区的总体通风环境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学中电风洞实验所进行。 2.2 在一个比例为 1:2000 的地形模型中进行风洞实验,以判断地形和周边城市对研究地点的平 均风速、湍流强度和平均风向的影响。 2.3 非台风的全年及夏季盛行风向特征与香港地区非台风的总体特征相似,研究发现: • 全年盛行风是由北风,东北偏东风及东风形成 • 夏季盛行风是由东风,南风及西南风形成 3 风洞模型 3.1 根据所有现有和拟议发展、建筑物、其他构筑物和重要的地形特征,建造了两个比例为 1: 800 的物理模型。仿真真实直径为大约3900 米的区域。北部模型和南部模型的各种视图分别 显示在图1 和图2 。 3.2 风洞模型安装了总共 869 个测试点来衡量在行人水平的速度比率及每小时的中位数平均风 速。 4 实验结果与缓解措施 4.1 所有外围及整体测试点的地区性空间平均风速比会用作分析新发展区内的整体通风效果。 4.2 所有新发展区外围的测试点的地盘空间平均风速比会用作分析新发展区周边地区的通风效 果。 4.3 每个指定区域内的外围及整体测试点的空间平均风速比会用作分析其区域内的通风效果。 4.4 每个测试点的全年盛行和夏季盛行的风速比率及每小时的中位数风速是从风洞实验获得的。 4.5 考虑了风洞实验结果,以下是一些拟议缓解措施已经采纳到经修订的建议发展大纲图中,以 改善在洪水桥新发展区及周遭地区的行人通风环境: • 策略地结合潜在的通风走廊和整个发展区域,使盛行风能渗透到相关的地方。 • 运用建筑物高度的变化,使上层风能到达行人水平。 • 增设绿化措施,例如通过在地面植树或其他方法在大于 1 公顷的发展地内提供不小于 30%的绿化覆盖率及在少于 1 公顷的发展地内提供不少于 20% 的绿化覆盖率以改善 在低风速区域中的室外环境,并改善在潜在行人的阵风。 • 优化拟议建筑物的方向、位置和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改善盛行风的渗透力。 i 2016 年9 月 合约编号CE 2/2011 (CE) 洪水桥新发展区 空气流通评估 规划及工程研究 行政摘要 • 跟据认可人士作业备考编号: APP-152,采用相等于20%至33.3%的建筑物渗透率。 • 在可行及合适情的况下尽量减少建筑物平台的范围。 • 跟据认可人士作业备考编号: APP-152,采用后移建筑物。 • 避免过长的建筑物幕墙。 5 结论 5.1 是次空气流通评估的建议将会纳入总体城市设计图和发展蓝图中考虑。 ii 2016 年9 月 合約編號CE 2/2011 (CE) 洪水橋新發展區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