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写作》大学文化教育文献.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以各种传播媒体作为文章发表园地的作者都是 传媒作者。传媒作者与一般文章作者不同,他要直观 地描述当下的客观世界,因而要有敏锐的观察感受 能力,要有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第一节 传媒作者的素养 一 、反 应敏锐 法 国著名雕 塑家罗丹 曾说过这样一段名言 :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第 2 页 而是缺少发现。”他说的是艺术创造的问题,但也特别适用于传媒 写作 。传媒写作 ,说到底是对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发现和发掘 。传 媒 的作者 ,就像是淘金者一样 ,时时刻刻在生活 的土壤 中辛勤劳 作 ,为的是能淘出那些闪光的金砂 。不过 ,仅有勤劳是不够的,传 媒作者还必须对现实有敏锐的反应 。 (一 )什 么 是 反 应 敏 锐 什么是反应敏锐 ?反应敏锐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敏捷而又锐利 的感知 。通俗一 点讲 ,反应敏锐就是 能在人们 司空见惯 的平 常 生活 中发现有报道价值 的事物 的本领 。 据说在几十年前 ,法 国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在英 国伦敦完成 了一幅风景画 ,画面上是哥特式的教堂 ,在雾 中若隐若现 ,幽雅 而又壮观 。但作 品展 出后 ,却引起 了不小的争议 ,许多人对莫奈 把伦敦 的雾画成淡淡的紫红颜色大惑不解 ,甚至认为莫奈犯 了常 识性 的错误 。但人们很快发现 ,不是莫奈错 了,而是 自己的感觉 迟钝 由于废气和天然雾气的混合 ,再加上太多的红色建筑物, 伦敦 的雾确实是淡紫色 的。于是人们把莫奈称为 “伦敦雾 的发现 者”。当然 ,现在的伦敦 ,由于对大气污染的成功治理 ,已经不再 是 著 名 的 “雾 都 ” 了 。 对一种大家司空见惯 的 自然现象 ,尚能有新 的发现 ,面对五 光十色 的大千世界 ,就更能不断地获得创造性 的发现 了。据资料 记载 ,有一个资深记者带着一个年轻记者去农村采访 ,到了某乡 天色 已晚,他们在乡政府 的办公室里住 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 ,老 记者问新记者是否发现了新闻,新记者愕然:我们还没有采访,怎 么会遇到新 闻?老记者告诉他 ,以往下乡采访 ,总见到不少农 民 围着乡干部要救济粮款 ,晚上乡政府也不断接到这样 的电话 ,搞 得乡干部穷于应付而又无可奈何 。我们住在办公室里 ,要在过去 是睡不好觉的,可是现在夜里一个要救济 的电话也没有 ,这说 明 第 3 页 农 民已经 富裕起来 了,农村干部 的工作也好做 了。年轻记者听了 恍然大悟 ,对老记者 的新 闻敏感性十分佩服 。这就是反应敏锐 的 一个例子 。 (二 )怎样 才 能反 应 敏 锐 要有一个 “有准备的头脑 ” 巴斯德说过一句名言: “在观察的领域 中,机遇只偏爱那 种有准备的头脑 。” 不少成功 的传媒作 品,其题材 的获得都是极偶然 的。早就 有人提醒我们 : “不要忽略偶然性 !”如果我们 的头脑不是时 刻准备着 的状态 ,就会跟许多有价值 的题材擦肩而过 。美联社 一位记者从哈尔滨飞到北京 ,飞机还没停稳 ,他就对一位 陪同 的新华社记者说 : “美 国有一个要人正在北京,请你帮我打听 一下是谁 。”原来他是看到 了一架美 国白宫专用 的飞机停在机 场 。一打听,果然有一个美 国总统 的科学技术顾 问正在 中国访 问。依靠这种时刻准备着 的头脑 ,这位美联社记者在 中国一个 月,就写了 篇关于 中国的报道 。 “灵 眼觑 见 ”即放“灵手 捉住 ” 这本是清代学者金圣 叹的一句话 。他在 《读第六才子书西 厢记法》中说 : “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 ,便于此一刻 放灵手捉住 。”这本来是说文学创作 中的灵感 问题 的,笔者认 为也非常适用于传媒写作。 什么是灵感?灵感是在某一瞬间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创造 性的发现。新 闻的写作也不可能没有灵感的参与 。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