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中国国家图书馆.PDF

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中国国家图书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中国国家图书馆

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 王丽燕 东汉(25——220)刻。无年月。原石清光绪八年(1882)出土于山东潍县。 画像隶书题字存五处十四字。硃拓本。硃拓始于明代,是用鸡蛋去黄留清,调和硃砂,调匀 后以毡卷蘸擦拓而成。馆藏整幅裱轴装,高87厘米,宽130厘米。 画像石是在汉代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厚葬习俗流行的背景产生于西汉,盛行东汉, 北魏时期已不多见,是汉魏时期的一种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产生在 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而繁荣发展,是汉代厚葬习俗的直接产物。 画像石源于五个方面,一是刻于墓室本身,二是刻在石阙上,石阙石筑之阙;三是刻在墓葬 附属建筑的地表上或是地下墓室内;四是刻于墓室内的石棺、石棺床、石函上;五是刻在墓 志、石碑及碑座上。画像石的内容在各种载体上表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墓门带有青龙、 白虎的铺首衔环,或文武门吏等;门后面刻有驱鬼避邪等图案;在墓的主室中多刻于反映墓 主生活的建筑以及出行、宴饮、歌舞百戏等;后室则刻庖厨、农作物等;祥瑞和装饰图案则 散刻于墓内各处。在石祠中我们可以从山东的武氏祠画像中看到以宣传忠孝节义的历史人物 和历史故事为主的画像石;石阙上的画像石主要起装饰作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 图,虎斗、神话人物则刻于阙基、阙身等处。画像石的载体规模和艺术水平及精美的图像花 纹,体现了墓主的地位的显贵,大多集中在经济富庶、文化发达以及石料充足的地区。汉代 画像石的特点是雕刻者把一个石面从上到下分成好几层,一层刻一个主题,或一层再分成数 格,一格刻一个内容,主题鲜明,形象突出,其作品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形象鲜明,充分 显示了汉代匠师的精湛技艺。 山东是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也是画像石产生年代最早的地区。据记载发现画像石 达六十多个县市,总数约三千多块。山东作为儒家学派发祥地,其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 与阴阳五行、历史神话故事等交织在一起,成为画像石表现的主要的内容,而风靡东汉,艺 术水平达到了最高峰。正如欧阳摩一在《画像石》一书中所提到:“山东也是画像石产生年 代最早的地区,与南阳相仿,产生于西汉中后期,盛行于东汉。可分早晚两期,西汉至东汉 前期为早期,东汉中后期为晚期。早期构图简单明朗,较少分层分格,雕刻以线刻和凹面线 刻为主;晚期构图多密集复杂,余白较少,多采用分层分格法,雕刻技法多采用凸面线刻和 浅浮雕。”画像石题材多样,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内容宏富,其中包含 着的生产劳动、建筑、天象、乐器、舞蹈、杂技、蹴鞠、神鬼迷信、历史故事、剥削阶级的 生活等内容,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用生动的形象再现了汉代社会 1 的容貌,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此图为汉君车出行图,浅浮雕。汉代车骑出行活动频繁,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 方面。清光绪初归陈介祺,后流入法国,今藏于巴黎博物馆。 陈介祺(1813-1884)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匋父。 山东潍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时,助军饷,后在籍治团练。 嗜好收藏文物,金石极富,精于鉴赏。 山东画像石早期作品,构图简单明朗,较少分层分格,而晚期作品多采用分层分格法, 构图多密集复杂。此画像分上下二层,上层之右一单骑有盖轺车。东汉刘熙曰:“轺,遥也, 遥远也,四向远望之耳。”《晋书·與服志》:“轺车,古之时军车也。”轺车内坐二人,其右 为御者执髻控一马车,盖前马上书有:“君车”二字。后一骑者题:“铃下”二字,其后一骑 者题“门下小吏”。下层前一似树似芝,旁一骑后题“门下书佐”;又二骑未刻字,其后又似 树似芝,上刻“主簿”,后残缺。为突出石面物体形象,匠师们在物体轮廓线内刻上线纹作 为装饰,烘托出整个画面上的生动效果。“铃下”即侍卫;书佐、主簿为汉代郡县下设官吏。 书佐主起草、缮写文书。主簿典领文书,办理事务。车骑出行的场面,在汉画像中是常见的 题材。汉代以骑射战胜匈奴之后,骑乘成了当时贵族社会的风尚,不同等级的官吏,出行的 规格也有所不同,以驾车马匹来分等级,皇帝的御车驾六马或四马,随行官吏或使节也驾四 马;皇后、皇太子、长公主等主车驾三马;贵人、公主、列侯等驾二匹。不论是车马巡游, 或是田猎游乐,骑吏前导,步卒后拥,鼓吹喧嚷,场面十分壮观,充分地表现了个人地位与 权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画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