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与用法.pptVIP

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与用法.ppt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与用法

专题十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考纲内容;(以下三题的文本见专题十四的“粤题精讲”) 1.(2008 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名师剖析】题目用来作比较的 8 个例句全都来自原文, 这对考生而言也显得比较公平。 A 项,第一个“因”是副词,译为“于是”、“就”。第二个 “因”是介词,译为“趁着”。本题要求选出“都不相同”的一 项,故正确选项当为 A 项。B 项中的两个“与”都是介词,译;为“和”、“跟”。C 项中的两个“以”都为连词,表目的,译为 “来”。D 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到”。 所涉虚词均在《考试大纲》所列的虚词范围之内,所考用 法均为该词的常见基本用法,无论在粤教版或其他版本的教材 中均有大量实例,同样体现出知识迁移的要求。 ;测漱畸攘恃稀隧绘育辞样晒猴哪泄渭药摆短写价娄薪搁受充皂原才吞练牌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与用法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与用法;“;丹雌寒晓湘匆哪教攻样猫陪亿法甫曳邹余枪轨醉躁横风旺拴租茎们泡皱箱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与用法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与用法; 【名师剖析】A 项,两个“之”均为代词,代居庸关。B 项,第一个“为”是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第二个“为” 是介词,译为“给、替”。C 项,两个“所”均为助词,与“为” 合用表被动。D 项,两个“于”均为介词,表处所(方位地点), 相当于“在”。 ; 1.广东卷最近 7 年都考查了虚词,从所考的虚词来看都是 一些常见的、其用法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过的虚词。(历年考查的 虚词见后面的附表); (1)结合教材考查:从材料中选出 4 个句子,再结合教材中 的 4 个含有对应虚词的句子,选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 的一组,一道题考 4 个虚词(2004~2006 年试题)。;年份;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 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词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 属好几类词性。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 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强,实词往往要靠虚 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 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2.同类异形; (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 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 了、啊、吧……;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 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 (注: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之垄上”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 思,“垄上”是“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 是虚词。;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标志识别法;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 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 “至如”等。;如以下三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 同,因而用法也不同。;5.语境联系法;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 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 焉”即“能够看到它”。; 后一句源自课文,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 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 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将 “比”替入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 “从”的意思。;①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这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 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这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18 个虚词单项练习;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答案:C 解析:这 8 句中的“而”都是连词,其中①⑥表 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②④表修饰,可不译或译为“地”; ③⑦表顺承,可译为“然后”;⑤⑧表递进,可译为“并且”。; 答案:C 解析:C 项两个“何”均为疑问代词, 为什么”。 A 项第一个“何”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多么”;第二个 “何”与“如”连用,表疑问或诘问,“怎么样”。B 项第一个 “何”是代词,“什么”;第二个“何”是副词,“多么”。D 项 第一个“何”是副词,“怎么”;第二个“何”是代词,“什么”。;纹三拜曳砂瞪押拖闷复包纸缎暂靳湍谓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