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15个文言虚词.docVIP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15个文言虚词.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 选编:陆继明 审核:朱朝晖 一、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就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用城求取璧如果赵国不答应。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积累善行,因而养成高尚的道德。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二、何hé 1.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2.用作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步出夏门行》) ——茫茫的大海碧波荡漾多么美丽,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3.作动词,通“呵”,作“问;呵问,盘问”解。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有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4.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 (一)“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呢?” (三)“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四)“何乃”: 1、何能、怎么能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你怎么(竟然)这样没见识? 2、连词,何况。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 ——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行走,何况是旧任呢?” 3、何故、为何 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 ——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三、乃nǎi 1.用作副词。 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