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西坡风灾干扰区的恢复和保护Ξ.PDF

长白山西坡风灾干扰区的恢复和保护Ξ.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白山西坡风灾干扰区的恢复和保护Ξ

第 12 卷 第 1 期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V o l. 12 N o. 1 1997 年 1 月 JOU RN A L O F N A TU RA L R E SOU R CE S J an. , 1997 长白山西坡风灾干扰区的恢复和保护 侯向阳  韩进轩 中 国 科 学 院 (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北京 100 10 1) 国家计划委员会   提 要 长白山西坡发生的灾害性风灾干扰, 一方面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造成巨大 损失, 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加强保护和加速恢复的新课题。文中分析了风灾干扰区的更新格局和过程 以及干扰后处理的有关问题, 提出了从立地和景观水平促进更新恢复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长白山 风灾干扰 恢复 保护 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资源开发、环境变迁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促使全球环 境问题 日益突出。自1981 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以来, 人类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和发展, 自然保护工 作也趋于在持续发展的口号下达到统一。囿于传统的封闭式保护的不现实性, 融保护与发展为 一体的开放式保护成为生物圈保护区工作的核心内涵。保护区动态持续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 ( ) 就是详尽了解干扰因素 包括人类和 自然干扰 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原生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 应以及干扰后的恢复机制。在普遍重视人类干扰及受害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同时, 自然干扰 ( ) 包括灾害性大规模干扰和中小规模干扰 与生态系统各种生态过程的关系也是重要的生态学 理论和应用问题。在长白山西坡于 1986 年 8 月下旬发生了一场罕见的龙卷风, 吹倒近万公顷 的原始森林, 一方面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损失, 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研究灾 害性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后的更新恢复机制的天然场所, 同时也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提出了如何加强保护、加速恢复的新课题。 1  干扰概况 1. 1 原生植被和自然生境 长白山地处亚洲大陆东缘, 气候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 气候的垂直分异 ( 明显, 随着海拔增高各种热量指标逐渐减少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增加。山下 东岗气象站, 海拔 774. 2 m ) 年平均气温为 3. 3 ℃, 最冷月平均气温- 16. 2 ℃, 最热月平均气温 19. 3 ℃, 年降水量 ( ) 800 mm ; 山顶 天池气象站, 海拔 2 623. 5 m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23. 3 ℃, 最热月为 8. 7 ℃, 年 降水量 1 340. 4 mm 。长白山的植被和各种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 自下而上分布着阔 叶红松林、云冷杉林、亚高山岳桦林及高山苔原。坡向不同垂直分布界限略有不同, 西坡界 受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基金资助。 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工作。 收稿 日期 1995- 08- 16; 收到修改稿 日期: 1996- 02- 29。 30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12 卷 限较北坡略有上移, 北坡林线在 2 000 m , 西坡林线达 2 100 m [ 1 ] 。阔叶红松林分布于海拔 500 ~ 1 100 m , 复层 异龄 混 交, 以红松 (P inus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