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第 12 卷第 1 期 地球科学进展 V o l. 12 N o. 1
1997 年 2 月 A DV AN CE IN EA R TH SC IEN CE S F eb. , 1997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
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
董云鹏 张国伟
(西北大学地质系 西安 7 10069)
摘 要 运用大量的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了大陆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 在此基
础上探讨了造山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了造山带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研究
的新进展。指出前陆盆地的研究是深入研究造山带的关键, 前陆盆地是前陆冲断作
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结果, 阐述了前陆盆地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造山带 前陆盆地 挠曲变形 逆冲构造
分类号 542
P
〔1〕
当代地质科学正处于建立新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时期 , 大陆构造研究是建立新地质
科学理论的关键, 而造山带及其毗邻盆地则是研究大陆构造的两个重要方面。新的大陆构造
科学理论必须是建立在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精细研究基础之上, 同时, 新的大陆构造科学理论
又必将推动造山带和盆地研究的发展。70 年代建立于大洋岩石圈板块基础之上的板块构造
理论, 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对大洋岩石圈板块及板块之间的构
造作用进行了较完整的解释。但是, 近二十年来的大量实践表明, 这一理论无法对大陆构造
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和解释。应运而生的大陆动力学把大陆作为一个独立系统, 主要研究大
〔2 〕
陆演化的历史、构造和物理机制等各种基本问题 。它强调大陆岩石圈结构分层及其流变学
特性对大陆构造形成演化的作用, 因而大陆动力学正成为当前和今后大陆构造研究的主要
指导思想之一。
1 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流变性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强度、成分和流变性质不同于刚性的大洋岩石
圈板块, 其结构在横向和垂向上都是不均匀的, 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
R an a lli 和M u rp hy ( 1987) 在研究各种构造单元的地温场和岩石强度在垂向上变化规律
的基础上, 提出了岩石圈的流变分层模式, 认为大陆岩石圈是由0~ 20 km 和 30~ 40 km 两
第一作者简介: 董云鹏, 男, 1967 年 11 月出生, 博士生, 构造地质学专业。
收稿 日期: 修改稿:
地球科学进展 第 12 卷
2
个脆性层及上地幔脆性层及其分隔的20~ 30 和 40~ 60 的两个韧性层组成。
km km M o ln ar
( 1988) 的大陆岩石圈深度- 强度结构剖面表明, 大陆岩石圈是由上、中地壳脆性层、上地幔
脆性层和夹于其间的下地壳韧性层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我国学者对中国东部岩石圈的研
( )
究结果表明, 岩石圈的结构远比上述认识复杂。宋鸿林等 1992 对壳内韧性流层研究认
为, 由于组成地壳岩石的流变性不同, 在壳内的流变层至少应有 3~ 4 个, 分别相当于盖层与
〔3 〕
结晶基底界面之上, 花岗岩层与闪长岩层的过渡带之上, 闪长岩层与玄武岩层界面等 。这
些理论研究表明, 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