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无锡灵山梵宫建设主塔预应力转换大梁施工总结.doc

无锡灵山梵宫建设主塔预应力转换大梁施工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换层预应力大梁施工总结技术 总承包公司 张晓勇 颜卫东 曹 浩 概述 灵山胜境三期工程梵宫建筑,具有功能建筑、景观建筑、精神建筑、纪念性建筑四大性质,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宗教文化的元素,集塔、殿、堂、厅、廊于一体,以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多维立体地展现佛教的神圣庄严和博大精深,在佛教文化建筑上独树一帜,成为21世纪中国独具特色的、标志性佛教建筑艺术传世杰作。 由于梵宫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其主体结构也错综复杂。为了适应大跨度的空间使用要,使平面布置灵活,主体结构主要采用了框架结构;在需要做高耸穹顶及超大面积的厅堂,则采用了钢结构;而在梵宫的各个楼层中,还大量运用了预应力技术,用以改善梁的挠度变形及裂缝宽度,提高其工作性能,增强其耐久性。梵宫建筑转换层的预应力结构的特点及难点 在梵宫建筑22.4标高处有一个转换层该转换层将其上部的高达21.3的筒体结构和高达17.3的钢结构的所有荷载传递给下部的框架结构, 由于该转换层的梁跨度大而且受重载,梁截面也比较高,受力比较复杂,是结构非常重要的构件,故采用了预应力技术。 由于转换层大梁内同时配有预应力筋及普通钢筋,而且在转换层各个柱节点处存在多根梁汇交(最多达5根)在一起,存在节点处普通钢筋与预应力筋并存,而且预应力筋的布置与普通钢筋的布置交错在一起,导致节点处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筋相互干扰,无法保证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的正常位置,如按正常的普通钢筋应避让预应力筋的施工原则,将导致柱中普通钢筋大量被割断,费工费时,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和进度。 柱节点处大量预应力筋汇交于该点,柱子节点处承受巨大的压力,如何保证局部压力满足强度要求而不发生破坏。 柱节点处多条大梁汇交于此,柱节点处于严重超筋的状态,如何保证柱节点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确实混凝土的浇注质量。 如何解决上诉矛盾,在保质量、工期的前提下使施工顺利进行,是需要迫待解决的问题。三、预应力大梁节点的优化设计 1.为了避免在柱节点处预应力筋与普通钢筋的相互干扰,对预应力梁柱节点进行了深化设计,将预应力筋过柱子,通过环绕柱子加腋,既扩大了局部受压的区域,又使得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尽量不相互干扰,方便了施工。 2、预应力梁加腋的深化设计 预应力筋加腋尺寸的确定:满足预应力筋张拉端的排列的构造要求,根据构造要求确定加腋的高度、长度及宽度。 预应力筋加腋尺寸的构造钢筋的配置:预应力筋的加腋承受巨大的压力,其局部压力易使加腋部分产生局压破坏,针对加腋所承受预压应力,需要对预应力加腋的构造钢筋进行局部预压应力的计算,然后再确定加腋处的构造筋的配筋量。 3、针对柱节点处于严重超筋的状态,普通钢筋间距过密的情况,为了保证柱节点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确保混凝土的浇注质量,在柱节点处采用比设计强度高一度的细石混凝土浇注,并派专人现场监督,确保振捣密实。 四、预应力大梁的施工 图土 筑量比较大为保证预应力梁施工的质量,应严格按照预应力施工工艺进行。其中有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工艺如下: 1、有粘结预应力梁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安装梁底模板 ↓ 绑扎钢筋笼 ↓ 焊预应力钢绞线矢高 波纹管进场 ↓ ↓ 钢绞线进场 穿波纹管 ← 波纹管刚度漏水试验 ↓ ↓ 钢绞线检测 安装锚垫板 ↓ ↓ 钢绞线下料、挤压 → 穿预应力钢绞线 ↓ 安装拉结筋 ↓ 封闭梁侧模板 ↓ 梁隐蔽工程验收 ↓ 浇注混凝土→ 做混凝土试块* ↓ 锚具进场 张拉端清理 ↓ → ↓ 锚具检测 安装锚具 ↓ 千斤顶、压力表标定 → 张拉预应力钢绞线 ← 压混凝土试块* ↓ 灌浆设备准备 → 孔道灌浆 → 做净浆试块 ↓ 张拉端多余筋切割 ↓ 封锚 2、为了保证张拉质量,应严格按照预应力张拉工艺进行张拉; 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本工程对于两端张拉的预应力梁采用一端张拉一端补拉。 每根梁张拉顺序: ①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