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论文.docVIP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床成因研究毕业论文 目 录 1、 前言 1 1.1 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地理位置与交通 1 1.4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2 1.5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2 2、 区域地质概况 2 2.1 地层 3 2.2 构造 3 2.3 岩浆活动 4 2.4 区域矿产分布 4 3、 矿区地质 4 3.1 地层 4 3.2 矿区构造 5 3.3 岩浆岩 5 3.4 混合岩化作用 6 3.5 磁异常特征 7 4、 矿床地质 7 4.1 矿体特征 7 4.2 矿石质量 9 4.3 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 11 5、 矿床成因 12 5.1 成因分析 12 5.2 成矿规律 15 5.3 找矿方向 21 6、 结论 22 参考文献 23 致 谢 24 前言 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通过对成因的分析总结,对把握矿床成矿机制,以及时空上的产出和分布特征有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矿床成矿规律,进而利用成矿规律指导预测、找矿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线索和依据。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特征,如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区域地球物理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等,可作为矿床成因研究的主要依据。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千马铁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研究结矿区内的成矿物质来源、控矿构造、地壳的演变过程、成矿规律和矿体的形成过程,为矿山下一步的生产勘探工作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位置与交通 千马铁矿位于河北省秦青龙满族自治县拉马沟村,北距县城约3.7km,隶属青龙县青龙镇。矿区有简易公路通往青龙县城,交通便利,见图1。 图1 交通位置图 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自然地理 矿区地处,中低山区,海拔高度270~474m,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坡度较陡山谷呈“V”,山顶呈圆锥形地貌类型单一。山上有荒草、灌木等,植被发育。 本区四季分明春季风沙较大,夏季多雨,秋季多风冬季寒冷干燥属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744mm,(最小475mm,最大1128.8mm),降雨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平均蒸发量达1528mm。无霜期约171天。年平均气温8.9,月平均气温以一月最低,八月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29.2,最大冻土深度1.09m。封冰期为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 经济条件 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有玉米、谷类、豆类,经济作物有苹果、梨、板栗、核桃等。区内矿产以铁矿为主,次为金矿,采矿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运输服务业的发展。劳动力相对富余。电力充足。 本区地质工作开展较早,尤其是1958年以来,先后有地质队、地质院校及科研单位在区内进行过工作,获得了较系统的地质矿产资料。 1、1970~1974年河北区测大队开展了120万山海关幅区域地质测量,对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进行了系统工作,取得了较完整的资料,为一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地质资料。 3、1989年青龙县地矿局对包括本区在内的青龙县矿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汇编。 区域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燕山台褶带之次级构造的山海关台拱西南边缘。出露主要地层为太古迁西群、单塔子群。迁西群划分上川组、三屯营组、马兰峪组,位于迁西迁安县西北部。单塔子群位于本区及迁安县以南广大地区,两群地层是冀东沉积变质铁矿主要含矿层位。 地层 迁西群: 是一套麻粒岩相变质的上壳岩系,由于构造变动、重熔和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在许多场合下这套地层被搞得支离破碎。 单塔子群: 是本区基底地层,由一套中-浅变质岩系组成。岩性以黑云变质岩、角闪变质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为主,夹少量钾长石变粒岩、绿泥片岩、碎裂状石英岩夹磁铁石英岩、角闪磁铁石英岩。 元古界地层: 是本区盖层,分布矿区北、西北地区,与铁矿无成因联系,构成本区丘陵地貌。岩性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岩,即石英岩状砂岩,含燧石条带白云岩、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 古生界地层: 分布于矿区北5公里的武山及以西地区,形成低山地貌。岩性有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砂质页岩夹煤层。 第四纪地层: 分布本区及以南广大地区,厚度10-120m不等。上部为粉质细砂层。中部为粗砂砾石层,夹砂质粘土层,底部有粘土层,常见与白庙子组地层直接接触。 构造 本区位于山海关台拱西南,经历五台、吕梁、燕山等多次构造运动,地层褶皱强烈,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褶皱及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三组断裂。 褶皱构造: 由于早期构造运动使北东太古界地层发生褶皱,轴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的紧密同斜倒转褶皱。晚期构造运动使褶皱轴向呈东西、西北倾的开阔褶皱,出露岩性为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保留有原岩(变质岩类)残留体。 断裂构造: 区域上的东西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