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三(中国大陆岩石圈).pptVIP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三(中国大陆岩石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之十三(中国大陆岩石圈)

三、中国东部形成薄岩石圈的原因 假说一:岩石圈拆沉、去根作用? 假说二:新生岩石圈, 热地幔上涌 假说三:燕山期地壳逆时针转动,上下地壳间和莫霍面滑脱,陆壳东移到海洋型、热的上地幔,构成薄的过渡型岩石圈; 吴福元, 2003 假说一:岩石圈拆沉、去根作用? 邓 晋 福 2 0 0 3 密度问题 假说二:新生岩石圈, 热地幔上涌 (时间问题) 燕山期-四川期 上下地壳间和莫霍面的滑脱证据:大量中酸性岩浆活动(S、A型多,下地壳包体多), 暂无岩石圈底面大滑脱的证据 古大陆与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分界: 兴安岭-太行山一带 华北地幔橄榄岩中 橄榄石百分含量 与其Fo(橄榄石中 的镁铁比) 显示了 “大洋趋势” 华南地区燕山期构造事件 面状、S型花岗岩带东移,轴向轻微转动 逆时针转动,地壳适度增厚(35~45 km) 与此同时,从大陆岩石圈地幔移到 大洋岩石圈地幔之上, 岩石圈厚度变薄,约110→80 km 构造作用与岩浆活动(假说三) 大洋岩石圈薄,1280°C在较浅处,热活动较强, 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滑脱(前展式逆掩断层), 莫霍面为局部滑脱 诱发地壳局部熔化,构成面状花岗岩 火山岩所指示的地幔同位素特征:EM1-DM型,轻度扰动或未扰动的地幔, 海洋型地幔 陆壳内岩浆活动,与板块俯冲作用无关 J-K11 燕山期 陆壳陆幔型岩石圈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大洋岩石圈 大 陆 型 岩 石 圈 大 洋 型 岩 石 圈 陆壳洋幔型 过渡岩石圈 中国东部 特殊的岩石圈结构 控制了 岩石圈厚度 构造-岩浆作用、 重力梯度带、 现代台阶状地形 四、地壳热状态 现代大陆2km深处的地温 现代大陆3km深处地温梯度 3000米地温分布特征 以传导热为准,不能用对流热的资料 中国东部盆地平均90-100℃,最高150 ℃(NNE向断裂控制,普遍有水, 对流热),山区 较低,平均地温梯度30-33 ℃/km 青藏高原80 ℃ ,最高110-150 ℃ ,局部(滇西,藏南)200-300 ℃(近南北向),平均地温梯度27 ℃/km(干井多,热传导),局部40-67-100 ℃/km 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温梯度 用变质相带的温压估算资料 用岩浆源区的温压估算资料 尽量不用地幔的数据(地温梯度低), 主要探讨地壳的地温梯度(个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也参加平均) , 共282个数据 现代地温梯度(92个, 据王钧等, 1990) 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温梯度 太古宙 47个地区平均 24.2℃/km 古元古代 28个地区平均 24.6℃/km 中元古代 15个地区平均 26.7 ℃/km 新元古代 30个地区平均 22.8℃/km 早古生代 34个地区平均 23.3℃/km 晚古生代 20个地区平均 29.1℃/km 中生代 58个地区平均 27.9 ℃/km 古近纪 8 个地区平均 26.9 ℃/km 新近纪 42个地区平均 25.4 ℃/km 现代 92个地区平均 28.3 ℃/km 五、峨嵋山大火山岩省及 地幔羽的存在? 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 峨嵋山溢流玄武岩广布 地幔底辟在澜沧江洋和金沙江洋之下 金沙江37 ℃/km, 墨江36-38 ℃/km 澜沧江44 ℃/km, 广西大容山52.6 ℃/km 广西十万大山49 ℃/km 其他时期暂未发现,证据不足(新生代?) Gondwana Plate 峨 眉 山 大 火 山 岩 省 的 展 布 全球地幔羽的存在 超临界流体 起源于核幔边界 上升到岩石圈底面 第十三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 结构、特征与热状态 万 天 丰 2011年 现代 莫霍面的 地震探测剖面 一、现代莫霍面的深度变化 Sun, 2003,滕吉文等,2002 Moho界面探测 (滕吉文,曾融生等,2002) 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共50000km, 精度±2km 山区地壳厚度梯度带(昆仑,阿尔金,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 青藏地壳增厚区,N→S,52-68-74-56 km 云贵川-鄂尔多斯-内蒙,40-44km 中国东部地壳减薄带(松辽-渤海-郯庐-海南)30-34km Moho界面探测,滕吉文,曾融生等,2002 盆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