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眼中甲午战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恩格斯眼中甲午战争

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战争 HYPERLINK /?writer=张煌张煌 恩格斯像 甲午海战图(油画) 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作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在120年后的今天,重温恩格斯的信件,仍可感受到他作为哲人的智慧光芒。 偏重防御的战略战术使得北洋水师的覆灭不可避免 在恩格斯看来,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被动防御策略。他在信中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恩格斯对于中国闭关自守政策的否定,反映了他对于军事技术发展中攻防不对称律的深刻认识。军事技术的发展往往源自进攻与防御需求的推动。原则上,有何种进攻手段,就会有对应的防御手段,因而攻击技术与防御技术的发展本应是基本对称的。然而,在军事技术史上,攻防技术发展不对称的情况却是经常发生的。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技术长期落后于守城技术,从而使得攻城战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城则力屈”,正是对冷兵器条件下攻守不对称状况的客观反映。然而在甲午战争爆发的19世纪末,膛线、速射火炮和蒸汽动力的发明与应用,使得攻防不对称性向攻易防难的方向逆转。具体而言,在攻易防难的格局下,构建防御系统比构建具有同样效率的攻击系统,具有更大的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军事力量,因此也就更不容易成功。 围绕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展开的军事博弈,实质上可视为消极防御战略与积极进攻战略的对抗。从国家战略的视阈来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发展方略,制定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相形之下,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仍然奉行着“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在恩格斯看来,这种封闭的状况,只能通过战争来打破,他指出:“这种全盘排外的状况,已由同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战争而部分地打破了;这种状况将由目前这场同亚洲人、即中国人最邻近的敌手的战争来结束。” 就甲午海战的具体战况而言,中日两国的攻防偏好在战略和战术层面均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进攻与防御的战略选择差异,直接影响中日双方舰队的总体设计与作战效能。据统计,中日舰队的平均航速比是1∶1.4,平均马力比则是1∶1.8。奉行攻击战略的日本联合舰队,舰只马力大、航速快、机动性能良好,因而能在战场中迅速占据有利阵位,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在火炮的配置上,虽然北洋舰队拥有更多的大口径炮,然而日舰却装备了更多的速射炮。前者威力虽大,但射速慢、操作不便、命中精度低,后者射速快、操作便捷、命中精度高,两者相较,日本舰队在相同时间内的射弹量和命中率都要高于北洋舰队。另一方面,攻与防的差异同样体现在战术层面。力主进攻的日本舰队采取纵队舷侧炮击敌的战术,将火力与速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被动防御的北洋水师采取的却是横队舰首炮击敌的战术,舰队整体的攻击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偏重防御的战略战术加之“保船制敌”的消极心态,使得北洋水师的覆灭不可避免。 农耕文明的自闭性是中国甲午战败的深层原因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恩格斯不仅敏锐洞察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还深刻地揭示其深层次原因。他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提出闭关自守的排外政策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密切关联。他指出:“在这里(中国),同家庭工业结合在一起的过时的农业体系,是通过严格排斥一切对抗成分而人为地维持下来的。”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经济体系固有的自闭性,必然导致国家军事方略的保守性。反过来说,执行保守的军事方略的最终结果,即是自然经济体系的覆灭。对于这一点,可以从恩格斯对甲午战争后果的预见中得以印证,他认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汉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峙中长期处于守势。在前近代,明王朝颁布了“片甲不得入海”的禁海令,面对来自海上倭寇袭扰时,也长期采取防御的策略。究其原因,并非是中央政权的力量无法与牧人或海盗相抗衡,而是由于草原和海洋对于农耕文明的经济体系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无法提供开疆拓土的战略需求。因此,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大帝等出师远征、横扫千军的有为君主,但其主动进攻的目的皆是为了巩固既有的政权,为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稳定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