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郁达夫描写哈尔滨的诗歌或散文
郁达夫描写哈尔滨的诗歌或散文
篇一:浅析郁达夫散文意象的艺术指向
浅析郁达夫散文意象的艺术指向
【摘要】: 郁达夫散文具有丰富的意象特征,真挚而丰沛的情感与诗意。文章结合这一特点,以”季节”“色彩”意象为例,对郁达夫散文意象的特征加以剖析。分析其审美性(意象的审美魅力)和抒情性(作者的情感线索)对散文意象艺术指向的观照。并且阐释和评价了郁达夫散文意象的独特蕴含和深刻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郁达夫散文;散文意象;艺术指向
郁达夫散文创作不仅数量不少而且艺术成就堪与他的小说媲美,进而“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① “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石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师。他把诗人的灵魂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往不美,灵动混成。”②其散文富有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真挚而丰沛的情感与诗意。通过丰富的意象,由“象”表“意”,毫不掩饰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示出一幅幅感伤、愁闷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这就是其中深刻而独特的艺术指向。
这种独特的意象性,自然要求散文中具有多种意象,并且富有深刻的审美性和抒情性。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意象的构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例如,《南行杂记》中的风浪,《雨》中的四季之雨,《苏州烟雨记》中的茶馆等等。从四季、雨雪、山湖等自然意象到江南、书塾、茶馆等人文意象,展现了多样的审美物象和多变的情感探寻。文章主要从“季节”和“色彩”这两个典型意象出发,分析郁达夫散文中深刻而独特的意象性。
一、“季节”“色彩”意象的示例与特征分析
(一)“季节”意象
在郁达夫的散文中,“季节”意象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意象。无论散文是何种主题,多会强调出所在的季节与当下气候的变化。仿佛一切情感的变故与积淀都与季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这其中,以季节作为全篇最主要的线索意象的散文也较为典型。例如在《小春天气》中写到,“现在我们在这里所享有的,是一年中间最好不过的十月。江北江南,正是小春的时候……脚底下铺着扫不尽的落叶,忽而索落索落的响了一声,待我低下头来,向发生声音来的地方望去,又看不出什么动静来了……”这是一段对江南江北秋季景象的描写,很明显其中出现了意象叠加。也就是说,写秋天这一意象的时候,是借助落叶这一意象来表现的。因此,郁达夫的散文中,“季节”意象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作为叠加意象中的底层意象,并不直接描绘或者抒情,而是通过更为具象的意象来描写和表现的。
篇二:郁达夫的写作风格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