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 听神经病的诊断的 301医院 翟所强
;早在Starr将上述这组症侯群命名为”听神经病”并发表这篇文章前,曾称之为”听同步不良(auditory dyssynchrony)”.
1980年,Worthington等就报道了4例患者,他们都有可测得纯音听阈,但引不出脑干反应.
Kraus等最早注意到这类患者的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地低于纯音听阈,而耳蜗微音电位和诱发性耳声发射多正常.
1992年,顾瑞报道了16例不能用耳蜗病变解释的以低频减退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的病例,提出”中枢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的概念.
1993年,Berlin也在2例患者中发现诱发性耳声发射对側抑制消失,并提出了一个”I型传入神经元病”的概念.
1998年,Doyle等报道了8例听神经病的患儿.
2000年,Sheykholeslami称耳蜗神经病. ;Starr等称之为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的症候群是由于第VIII颅神经的耳蜗支受损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特殊的感音神经性聋. 这组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主要有
病史 双耳听力下降,缓慢进行,病程一般数年,青少年或婴幼儿开始发病,可伴有耳鸣,少数以耳鸣为主,最大特点有辩音不清,尤其在嘈杂的环境中.一般无眩晕,亦无噪声接触史和耳毒性药物史,少数有家族史 ;2,临床听力学特征
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多为轻度到重度,少数为极重度,纯音听力图大多为低频下降型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图,表现为上升型,有的为平坦型或鞍型,少数为高频听力下降型.言语识别率明显下降,与纯音听力图不成比例,声导抗一般为”A”型声导抗图,镫骨肌声反射引不出.ABR引不出或异常,耳蜗微音电位(CM)和耳声发射(OAE)正常或加大,耳声发射对側抑制消失.; 命 名;听神经病;中枢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 ;I型神经元病 ;听神经同步不良疾病 ;耳蜗神经病 ;前庭神经病 ;这些有关听神经命名的依据或见解,最基本是将EOAE正常,而ABR异常等一组症侯群定义为第VIII颅神经听支的神经病,认为是一些不同病因引起的听觉通路外周部分的神经冲动发放不同步而出现的听功能障碍.
其病因和病变部位都是尚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病变范围究竟是只限于第VIII颅神经听支,还是也包括内毛细胞或脑干听觉通路病变,听神经病的表现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病变不同,还是由于同一病变而程度不同所致尚无???确定.这种病究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一组症状的统称,应是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病名等等.
因此,在疾病命名上首先应有明确统一的认识,在发病部位和临床听力学特点及病因方面需做深入研究,这对临床疾病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将有实际意义.;听神经病病因和病理机制 ;听神经病病因和病理机制;高胆红素血症;听神经的脱髓鞘;自身免疫反应;遗传性;听神经病的基因研究;研究方法;结果;结果意义;听神经病病变部位探讨;;;听神经病病变部位探讨;听神经病病变部位探讨;听神经病病变部位探讨;听神经病临床听力学特点;听神经病临床听力学特点;;DPOAE;ECochG;听神经病临床听力学特点;听神经病临床听力学特点;听神经病临床听力学特点;听神经病临床听力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应进一步明确和探讨的问题;明确和探讨的问题;明确和探讨的问题;谢 谢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