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剪影-南明河畔起伏
历史剪影:南明河畔起伏贵州省实验中学历史变迁
1944年 国立贵州战时中学
1946年 省立贵州中学
1948年 私立贵阳中山中学
1950年 贵阳第一中学初中部
1962年 贵阳第二十中学
1984年 贵州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省重点中学)
2003年 被评为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9年 贵州省实验中学
起
老人们常说,贵州省实验中学坐落在这座城市“风水”最好的地方。
70多年前,学校所在地仍是贵州军阀袁祖铭的父亲袁子臣的庄园。庄园占地50亩,南明河水流经庄园北面,环绕西面而过,周围山清水秀,绿树掩映,风景怡人。庄中有一座旧式建筑“干臣楼”,曾长期作为贵州战时中学的教学楼和办公楼。
1944年,中日豫湘桂战役爆发,到11月,日军触抵贵州省独山县,黔中摇撼。此时,偏安西南的小城贵阳已涌入大量难民,流浪子弟大多求学无门。
1944年12月,国民党人士周封岐面请当局征用“泰和庄”,建立完中“贵州战时中学”,面向民众免费招生,“管吃管住还有书念”。
动荡中成立的贵州战时中学正是贵州省实验中学的历史开端。
战时中学无疑成为了贵阳流浪少年的灯塔。直到50多年后,一位名叫张才扬的创校学子回到母校,仍难抑心中激动,写下了一首五言诗描述当年的创校善举:
“天寒地又冻,你我逃贵阳。辍学没饭吃,遭遇好凄凉。贵阳办战中,诸君都考上。逃难有书读,做梦不敢想。有吃又有住,公费把学上……”
尽管筹备仓促,但战时学校师资极为优良。作为校长的周封岐亲自拜访名师李少恒、肖家驹、刘敬常、王之权、黄季仁、周正华等到校任教,教师中出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者不胜枚举。更有画家孟光涛、王渔父,音乐家王放华、夏星等在校指导。
1945年8月,日军战败后,老校开始招收贵阳地区适龄学生,依然免收学费,大量穷苦人家的子弟得以入校接受现代教育,亦涌现了如汪惠华、蒋宗华、赵子和等品学兼优的学子。
更难得可贵的是,周封岐谨遵蔡元培思想,奉行思想自由,鼓励学生发奋爱国、创新独立,社团活动活跃,常可见学生参与学校事务。
1946年春,贵州战时中学交由省办,更名为“省立贵州中学”,但同年秋当局便以经费紧促为由,强硬要求周封岐限期撤销学校。在这灭顶关头,周封岐的父亲周秉衡决意以自家产业锑矿实业公司、贵定卷烟厂以及清镇酒精厂的资产来支撑学校发展,将学校改制为私立“中山中学”,周封岐任董事长,贵州省主席杨森为名誉董事长。
中山中学一度兴旺,由于其卓越师资、严谨校风,知名度很快超越了当时的贵阳名校国立十四中和清华中学。但是,在解放前夕,特务频繁到校查封进步书刊,逮捕进步学生,加之通胀严重,周家于1949年秋宣布破产。周封岐随后赴台,此后任中国台湾多校校长二十余载。
一朵教育奇葩从此基因难续,光华陨落。1950年,私立中山中学与省立贵阳高中、省立贵阳中学、国立贵阳师院附中、私立伯群中学合并,成立了贵阳第一中学。
伏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巨变,使得这样一所普通学校和大多数中国有年头的学校一样,经历了体制、身份、形态、归口等方面的多重颠簸。
此后长达12年的时间里,老校仅仅作为贵阳一中的初中部。但可喜的是,战时中学、中山中学积淀下的学校文化光芒不减,艰苦创业、育仁浚智、敬业乐群成为老校的生动写照。
1962年,老校摆脱从属身份,被改建为贵阳第二十中学。
学校淳朴、敬业之风仍存。干臣楼依然屹立,老校教学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地面由青石板铺就。教学楼后斜坡上有一个操场,配有百米跑道、沙坑、单杠、双杠等。操场边上是一排高大的槐树,每到夏季槐树荫下和风缓缓。大操场边坎下便是清澈的南明河,每到仲夏中午和放学,同学们便在河中游泳、戏水。周末大扫除,学生们总会把桌椅抬到河边清洗,场面颇为温馨怡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六七十年代校友对老校的由衷评价。欧毓坤、黄国华、汪秀华、齐隆官,蔡其伟、陈达明、张智……在学生眼中,二十中的老师几乎个个兢兢业业,恪守职责。
1984年,学校再次面临一个转折,被划归于贵州教育学院(现贵州师范学院),更名为“贵州教育学院实验中学”,直属省教育厅并被确立为省级重点中学。这样的划归,使老校具备三重身份属性。其一,直接归属于贵州教育学院,是学院的附属中学;其二,是贵州省教育厅的直属学校;其三,身处贵阳市中面向贵阳市民招生,与贵阳市教育局交叉甚多。
三重身份对老校有喜有忧。当与贵州教育学院、贵州省教育厅、贵阳市教育局沟通顺利,学校可以借助三方资源充分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老校亦曾多次在中考中位居一、二位。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学校成了烫手的“山芋”。贵州教育学院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学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