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吴良镛筑梦人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筑大师吴良镛筑梦人生

建筑大师吴良镛筑梦人生2012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雄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将一本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红色烫金奖励证书颁发给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许多人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是我国城乡建筑设计的泰斗,他的成就引起了举国上下的瞩目和敬仰。 立志建筑事业的年轻人 1922年5月7日,吴良镛出生在南京的一个小职员家庭,他的父母很重视对他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教育。他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就阅读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特别喜欢《红楼梦》。因为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他爱好文学、美术,作文写得很好,水彩画也画得不错。 南京又称“石头城”,是我国的“六朝古都”和“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南京城的街道整齐宽阔,还有明城门、鸡鸣寺、夫子庙等许多著名古建筑。1937年12月13日,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南京城,许多建筑被烧被毁甚至被改建成碉堡、炮楼,日本人还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霎时间,南京城内外尸首遍地,血流成河。 吴良镛的父母在南京沦陷前,带着一家人逃离江苏,饱尝了流离失所的痛苦。为了不荒废学业,吴良镛跟随兄长逃到重庆,在合川第二中学继续学习中学课程。国破山河在,18岁的吴良镛忽然感到了心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原本打算学国文或美术专业的他,下决心读建筑专业,把重新修整惨遭日寇蹂躏的家乡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门生 吴良镛带着使命告别了合川的母校来到重庆,进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 当时的重庆,日寇的飞机经常来侵扰,不仅炸毁建筑物,还炸死炸伤许多民众。敌机来时,吴良镛和同学们有时被迫跑出校园,在防空洞里或山林中学习。由于重庆是座山城,平地不多,住房很紧张。而从南京、北平、上海等地搬迁到这里的机关、单位、学校不少。外来人员众多,食品匮乏,吴良镛和师生们时常要饿肚子。 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吴良镛怀着建设国家的心愿,坚持刻苦学习。上课时他认真听讲,勤奋学习建筑专业知识;课余时间,他跑到市里观察建筑物并将其速写下来。晚上别的同学都睡了,他就用手电照着或点上小蜡烛继续学习。爱好文学的吴良镛平时还喜欢写文章。有一次他在中央大学油印校刊《建筑》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释“阙”》,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 梁思成从那篇文章中发现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当时梁先生和爱妻林徽因身体都不太好,经济上也很紧张,美国有好几家学校和机构邀请梁先生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梁先生一一回绝,他说:国难当头,我绝不能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梁先生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战胜利。梁先生夫妇这种爱国行为,成了吴良镛学习的准则。在梁先生身边工作期间,吴良镛有机会看到梁先生从国外带回来的有关建筑领域的最新资料,大大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建筑学新知识。吴良镛视梁思成为恩师,努力当好梁先生的助手,出色完成了梁先生交给的工作任务。同时他还在生活上照顾患脊椎软组织硬化症的梁先生和患肺病的林徽因师母。最终,师生克服种种困难,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吴良镛毅然来到北京。1951年,吴良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他多次提出,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他还和北京农业大学的汪菊渊教授联合建议清华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办园林绿化专业,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1952年起,吴良镛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并兼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很快就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像梁先生一样,几十年来,吴良镛也培养了一批好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 除了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吴良镛还积极参与国内大型城乡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他从1950年起担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先后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北京亚运村、北京图书馆等大型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在余震未停时,他就开始投入到规划重建工作中了。同年,他还参与了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建筑设计工作。 改革开放后,吴良镛分别参与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厦门、深圳、桂林、苏州、柳州、无锡、秦皇岛、北戴河、邯郸、保定、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