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资本论》拍成电影-效果及初衷大相径庭历险
把《资本论》拍成电影:效果及初衷大相径庭历险摘 要:本文对德国著名电影家亚历山大·克鲁格的新作《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剖析,并以该片为例,就创作与接受、电影与故事、科学与艺术等理论问题展开了追问与深究。本文由“克鲁格”的资本论引发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哲学思考,一是有了创作自由,万事就大吉了吗?二是电影不讲故事,此路行得通吗?三是抽象的理论经典,可以拍成电影吗?总之,“克鲁格的《资本论》”,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部“试管电影”。其效果与初衷的大相径庭,应该是写在“实验报告”中的主题词。
关键词:电影艺术;克鲁格 《资本论》;爱森斯坦;创作与接受;电影与故事;科学与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把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拍成电影,是苏联早期电影家爱森斯坦(1898-1948年)在默片时代生发出来的奇思异想。1927年,29岁的爱森斯坦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两年前完成的处女作《罢工》(1925年)和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为他带来了雀起的影坛声誉和耀眼的政治光环。坐在渴望受到新一轮追捧的电影新作《十月》(1927年)的胶片上,壮志凌云的爱森斯坦,披露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他要把马克思的煌煌巨著《资本论》搬上银幕。
这一计划的真实性,看来毋庸置疑。因为有确凿的史料证明,爱森斯坦在1927到1929年间,为这一计划的实施撰写了至少20页图文并茂的笔记,对构思中、想象中的电影《资本论》进行了粗略的勾勒: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是他自我设定的标高;意识流的叙事技巧,是他打算采用的方法;一个女工半天的生活,是他初步拟定的故事框架。为了那个已经宣布的计划,爱森斯坦至少在文本创作的层面上,做过两三年的准备。
但是,对于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许多人始终持有怀疑、观望甚至不屑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爱森斯坦完成了《旧与新》(1929年)、《感伤曲》(1930年)、《墨西哥万岁》(1932年)、《亚历山大·聂夫斯基》(1938年)、《伊凡雷帝》(第一集、第二集,1945年)等一部又一部电影新作,惟独没有《资本论》。一直到1948年爱森斯坦撒手人寰,人们也没有等到传说中的电影《资本论》的问世。爱森斯坦的英年早逝,为《资本论》这样的理论巨著能否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句号。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爱森斯坦当年的梦想或遗愿,早已被人们淡忘。只有教艺术史论的教授们,在论及科学与艺术、哲学与电影的差异时,会提到这个有过构想但没有结果的史实。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2008年,年近80的德国电影家亚历山大·克鲁格,还真将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拍成了电影!在通讯和互联网及其发达的年代,这一事件,可谓在一夜之间震惊了电影界。对于这部被网友们誉之为“杰作”的作品,电影的研究者、爱好者和从业者都很期待。
经由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办事处等单位的努力,2012年3月,该片来到了北京。2012年5月,南京的一批学者和学生也看到了这部“杰作”,并在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有中德双方众多学者参加的“重读《资本论》——亚历山大·克鲁格的影像表达式”研讨会。笔者应邀也参加了该片的观摩与研讨。
这部电影,德方学者将其简称为“克鲁格的《资本论》”,全名为《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片长570分钟,也即9个半小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和爱森斯坦在同一个屋檐下;
第二部分,所有物都是中了魔法的人;
第三部分,交换社会的悖论。
马克思,《资本论》,爱森斯坦,克鲁格,一连串显赫的名头,调足了观众的胃口。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拥挤与踩踏,主办方决定三个场馆同时放映。结果,开场的时候人头攒动,散场的时候只剩下几个昏昏欲睡者了。
“克鲁格的《资本论》”,到底是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研究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教授们认为:这部电影,与马克思的《资本论》没有什么关系。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张异宾教授说:“克鲁格在电影生产中是伟大的,但他真的没有足够的理论能力实现爱森斯坦复活马克思的遗愿,或者说他并不认真于某种必要的忠诚,无论是对马克思,还是爱森斯坦。……说一个拟真失败的情境:在克鲁格编排的文字变形和文本阅读者,马克思并不同质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和《资本论》及其手稿被同质化地简单复述,异化逻辑与经济拜物教批判被假设为同一种东西,在这种误读之下,汽车流水线和经济危机的故事是说不透的。在马克思那里,人与人的联系颠倒地表现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本身是不可直观,当资本的物化关系成为传统认识论的对象时,它恰恰是物化本身的诡计。”①
关于这一点,德国的评论家显然也有同感。发表在2008年12月4日德国《时代周报》上的一篇评论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