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本朴实 折射市井生活 风花雪月 体现时代情感
文本朴实 折射市井生活 风花雪月 体现时代情感话本小说是民间口头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宋元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繁荣,城市文化随之兴起,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由是,反映着现实市井生活,渗透着市民思想意识,洋溢着市民文化色彩,迎合着市民审美趣味的话本小说盛行一时。
朦胧的人文精神
宋元时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在崇尚功利的社会心态影响下,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削弱,市民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话本小说作为一种市民文学,其撰写者“书会才人”、表演者“说话艺人”和接受者都是社会中下层的人。他们虽然无法完全摒除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但又不满于传统观念的禁锢,意识中还有着市民的享乐主义和农民的朴素思想。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条条框框对于他们的约束相对薄弱,由此萌生出朦胧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们肯定七情六欲,反对压抑人性。表现得比较明显的是《刎颈鸳鸯会》(《清平山堂话本》卷三)。小说讲述了村落女子蒋淑珍纵情纵欲,最终与情人双双惨死于丈夫刀下的血腥人生悲剧。小说看似不满女主人公的婚外偷情,却又以韩凭夫妻不屈强权,至情不渝,化为连理、鸳鸯的凄美故事作比,对大胆挑战传统礼俗观念的男女主人公的行为、遭遇满怀同情和赞许。
宋元话本小说不仅有爱情故事的缠绵悱恻,也有恩爱夫妻的悲欢离合、妓女命运的苦辣辛酸,在女性的“贞节观”上闪现了一丝动摇的火花。在《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清平山堂话本》卷三)中,写陈辛奔赴偏远的广东就任巡检,妻子与他情投意合,不忍他独自前往,与之随行。途中,妻子被号称“齐天大圣”的猢狲精劫掳,虽软硬兼施仍不肯顺从。三年后,陈辛历尽艰难救得妻子,恩爱夫妻终得团圆。篇中丝毫未提陈辛对失踪多年的妻子的怀疑和游移,这体现了市民在“情”和“礼”的观念冲突中,“情”战胜了“礼”,对传统观念标榜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开放的女性情感
在传统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社会意识一再提醒、强化的女性所担当的社会角色都是生育本能和家庭职责。自从父系制社会形成并稳固后,从小接受“三从四德”闺中礼训教化及熏陶的女性扮演的都是弱势、被动、依附、封闭的角色。而在宋元话本小说中,社会于女性的舆论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传统的女性角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蜕变,女性情感观念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开放性。其改变首先体现在女性敢于冲破世俗的藩篱,主动热情地表达和追求爱情。
例如《碾玉观音》(《京本通俗小说》第十卷),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叙述市井普通“小人物”恋爱婚姻的故事。女主人公璩秀秀是一个裱褙匠的女儿。她家境贫寒,大胆泼辣,干脆洒脱,敢爱敢恨,没有一点传统道德的负担。她爱上了王府的待诏碾玉匠崔宁。在恰遇王府失火时,她主动怂恿崔宁一起逃离,言语直率,步步紧逼,表达爱情无丝毫忸忸怩怩。倒是男主人公崔宁表现出懦弱、胆小、怕事的性格,与女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彰显出女性的不同寻常。诚然,璩秀秀的离经叛道与她的社会阶层相关联。她出身市井,较少受传统文化和闺阁教育的束缚。但是,在一个性别地位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中,她不甘于被动接受,以积极的态度扭转这种传统的两性关系,主动表达情感,将男性置于被动位置。很显然,这种地位的互换,对于自父系制形成以来一直由男性主义主导的社会来说,对于强大的男性权力来说,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挑战。它意味着对男性主权的蔑视;意味着女性自身对于自己长期所担当的被动社会角色的不满和反思。同时,也开启一点朦胧的,建立在平等互爱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
世俗的婚姻观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念。随着父权制、家族制和私有制的确立,儿女被视为家族或家庭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婚姻已然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关系,成为保持和延续家族或家庭利益的手段,从而婚姻缔结的控制权不可避免地掌握在了家长的手中。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市民本身的缺点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市民在婚姻观念上还是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世俗性。宋元话本小说中,虽然对传统婚姻规则的要求不再严苛,却仍保留有世俗的婚姻观念。
例如《裴秀娘夜游西湖记》(《万锦情林》卷二)一篇,小说记叙宋理宗时太尉裴朗携家眷清明夜游西湖,裴女秀娘偶见一美少年,心生爱慕,归家后,相思成疾。裴朗得知实情后,遣人暗访,知少年乃刘员外次子刘澄,因此托媒至刘家议亲。秀娘闻之即病愈,后两家择吉成婚,终成眷属。小说满足了人们关于婚姻的种种世俗愿望,即男才女貌、夫荣子贵、夫妻偕老、健康长寿等。
同时,市民作为城市的新兴阶层,虽然不断在发展,有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道德,却也不断在分化,也有剥削与被剥削,也有贫富差距。如前文所述,城市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使人们获取财富、权势、地位的愿望更加迫切,从而滋生了市民妄图借助婚姻达到其经济、政治目的的念头和行为。这种社会现象也较普遍地反映在话本小说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