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于乡村及都市之外论孤岛时期师陀散文情感结构.docVIP

游荡于乡村及都市之外论孤岛时期师陀散文情感结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荡于乡村及都市之外论孤岛时期师陀散文情感结构

游荡于乡村及都市之外论孤岛时期师陀散文情感结构[摘要] 孤岛时期师陀对乡村与都市持双重疏离的态度,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乡土、上海和北平,在师陀的散文中是互为参照的文化空间,“走”的主题是贯穿师陀散文的一根主线。师陀的乡土书写采取“怀念——走近——离开”的叙事模式,混合着眷恋与拒绝的双重情感态度;他的都市书写则维持在“走”与“留”的张力中,流露出孤岛生存的焦虑与惶惑。拒绝都市、缅怀乡土与乡土迷梦的破碎,使得师陀眷恋“半农村性质”的北平。由北平怀旧所产生的“老家”认同带有虚拟和替代的性质。  [关键词] 师陀;上海孤岛;乡村;都市;疏离 [中图分类号] I20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4—0091—04 同为在上海法租界寓居过的京派作家,师陀与沈从文在乡土叙事上的“碰头是偶然的”,带有“南辕北辙”的意味。[1]沈从文对现代文明冲击下湘西生命形式的蜕变深感不安,而师陀对乡土的态度,则属于“停滞的焦灼而非变化的忧虑”[2],这种焦虑在《果园城记》中得到了集中呈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追忆和想象,缓解了上海魔都对自我乡下人格的压抑感;师陀在上海孤岛倍感惶惑郁闷,与乡土社会的精神交流也不顺畅,“一切只是一种不谐和的拼凑:自然的美好,人事的丑陋”[3]。唯独对北平的书写,师陀流露出少有的温情与诗意。乡土、上海和北平,在孤岛时期师陀的笔下是互为参照的文化空间。 抗战之前,师陀只能算是乡土作家,其作品聚焦于乡村的风景人事。他在孤岛时期的散文创作则以表现都市世态人心为主。散文集《看人集》和《上海手札》在创作时间上具有接续关系,《看人集》的篇章写于1938年8月至1939年7月,《上海手札》写于1939年6月至1940年6月。在内容上,《看人集》乡土书写与都市书写参半,乡村叙事与城市(上海)叙事交错排列:《旧事》写小城,《铁匠》写乡村,《秋》写城市,《同窗》写乡村旧日同窗,《鹪鹩》与《残烛》两篇散文写城市里的两个人物。《看人集》写乡村时,用的是城市漂泊者的眼光;写城市时,又带有乡愁。《上海手札》则“以田园诗人的深情的心来拥抱光怪陆离的都会上海”[4],提供了上海孤岛的浮世绘。“田园诗人的深情”与都会上海的“光怪陆离”之间存在巨大反差,难以调和。因此,孤岛时期师陀对乡村与都市(上海)持双重疏离的态度,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 一 “走”的主题是贯穿师陀孤岛时期散文的一根主线。《看人集?题记》劈头就说:“我要走了”。然而,走向何处呢?“我想到我们乡下。”乡村的田园风光诱惑着蛰居法租界“饿夫墓”的师陀: 那边的满是尘土的大道,茵绿的无际原野,平原上的瓜棚,吓乌鸦的草人……我于是乎仿佛闻到一种香气,这时候枣开始有红的了,沙果我是说属于蔷薇科的各种水果一种接着一种的香起来了,李是早已烂熟,红薯也长到了锄柄样粗,村与村庄之间到处都是瓜田。(《看人集?题记》)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4期李永东: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 论孤岛时期师陀散文的情感结构 “你在做梦吗?”P君的话指出了师陀返乡之梦的虚幻。在战前,师陀可以说,“我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是我怀念着那广大的原野。”[5]创作《看人集》时,故乡的亲旧正在“日本人的蹂躏下生活”,师陀已“将近两年没有得到家里人的信息”。在这种情形下,师陀乡土书写的情感基调有所调整。在北平期间,师陀乡土书写的基调可以概括为“自然的美好,人事的丑陋”[6]。到了孤岛时期,“自然的美好”“只生存在永恒的过去里了”(《同窗》),乡野的“斑鸠是犹豫的,哀伤的,死去了儿子似的在孤苦,孤苦的哭泣;在地主的雕着花的门楼顶上,鸰像懦弱的幸灾乐祸者,低低的,嘲弄的,不苦不苦的叫着,不住的转着圈子”(《铁匠》)。“人事的丑陋”也不再适合用来概括师陀对故乡人物的态度,笔下的少女阿真当了伤病医院的看护,她“向着生的愿望”,就是一盏“生命的灯”(《生命的灯》),高尚的铁匠“为乡下的少女们打着美丽的梦,为农夫们打着幸福的梦”(《铁匠》)。孤岛时期师陀散文中的乡村人物素描,掺杂着敬意与怜悯。 《看人集》中的乡土书写采取“怀念走近离开”的叙事模式,在封闭、独立的乡土文化空间中来呈现乡村人物的精神和命运,传达出对故土的眷恋和拒绝的复杂情感。《看人集》提供的记忆中温暖美好的乡村图景只是一幅旧画,现在已面目全非。在《同窗》中,师陀以漂泊者的心情,在文章开头即抛出强烈的思乡之情:“我想不出对于我们常年做客的人还有什么地方比我们童年朝夕游息之处更加亲切。”然而,怀旧者记忆中的乡村图景经不起岁月的冲刷,对故土的温情回望最终走向了幻灭的哀伤。师陀把童年蕴蓄的美好回忆与家乡当下生活的艰难境况交错叙述,在交错叙述中,记忆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