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执业或助理考前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中医执业或助理考前1天必看-真题高频考点300条【必背】 中基 1.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在心主血脉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心气充沛。 3.心主神志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血液。 4.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司呼吸。 5.与肺通调水道关系最密切的是主宣发与肃降。 6.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7.肝主疏泄的基本生理功能是调畅全身气机。 8.对津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的脏是肺。 9.与气虚最密切的脏腑是肺、脾。 10.具有喜润恶燥特性的脏腑是胃。 11.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三焦。 12.脏腑中有主津作用的是大肠。 13.大肠者传导之官,胃者受纳之官,小肠者受盛之官, 膀胱者州都之官,三焦者决渎之官,胆者中正之官。 1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元气。 15.阴、阳跷脉具有控制眼睑开合及主下肢运动的功能。 16.六淫邪气中,最易伤肺的是燥。 17.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18.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 19.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20.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21.瘀血内阻的临床表现是疼痛固定,刺痛,肌肤甲错, 面色黧黑。 22.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因时制宜。 23.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24.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中诊 1.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的疼痛性质是绞痛。 2.情志郁结不舒所致胸痛特点是胸痛走窜。 3.痰热内闭的目态是目睛微定。 4.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舌紫肿胀。 5.气血两虚的舌象是舌体淡瘦。 6.心脾积热的舌象是吐弄舌。 7.脾肾阳虚的舌象为透明苔。 8.风热表证的舌象是白干荅。 9.语言謇涩多属风痰阻络。 10.独语多属心气不足。 11. 咳声如犬吠可见于白喉。 12.咳声终止时如鸡鸣样见于百日咳。 13.唐代以前所称的哕是指呃逆。 14.语言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者称为夺气。 15.肺气不得宣散,上逆喉间,气道窒塞,呼吸急促成为上气。 16.咳声重浊者多属风寒。 17.肾水亏损之咳嗽多表现为夜间咳甚。 18.脾虚之咳嗽,多表现为天亮咳甚。 19.肝胃蕴热的口味是口中泛酸。 20.胃热患者口气为臭秽。 21.邪盛病进时脉象是大。 22.疾脉主阳极阴竭,元阳将脱。 23.脉来缓而时止,止无定数者为结脉。 24.胸痹心痛者脉象多见弦。 25.心烦不寐者脉象多见数。 26.暑淫证候的表现是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 27.饥不欲食可见于胃阴不足。 中药方剂 1.驱虫药、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 健胃药宜饭后服。 2.白芷阳明头痛,藁本巅顶头痛,苍耳子鼻渊头痛,细辛 少阴头痛,吴茱萸厥阴头痛。 3.丹剂无固定剂型,有水丸、糊丸、蜡丸。 针灸 1.跷脉起于足跟内外侧,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 2.肾胃脾经在腹部旁开0.5、 2、 4寸,在胸部旁开2、 4、6寸。 3.耳穴分布规律:耳垂而部;耳屏鼻咽部;对耳屏头部; 对耳轮躯体;对耳轮上脚下肢;对耳轮下脚臀部;耳舟上肢;耳甲腔胸腔;耳甲艇腹腔;耳轮脚隔肌;三角窝盆腔;屏间切迹内分泌。 4.头针作用:额中线神志病,额旁1线上焦病,额旁2线中焦病,额旁3线下焦病;顶中线督脉百会穴病症,顶颞前斜线运动障碍,顶颞后斜线感觉障碍,顶旁1线下肢感觉异常,顶旁2线上肢感觉异常;颞前后线胆经病症;枕上正中线眼病,枕上旁线眼病,枕下旁线小脑疾病。 5.腑病应首选下合穴。 中内 1.导致感冒的主因是风邪。 2.哮证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瘐气搏结,气道被阻。 3.肺胀晚期以脾肾心为主。 4.胸痹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5.胸痹气阴两虚证的特点是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6.不寐的实证,病位多在肝胃大肠。 7.胃痛的治疗主要是理气和胃止痛。 8.孙思邈认为生姜为呕家圣药。 9.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是食道狭窄的叶天士。 10.提出治泻九法的医家是李中梓。 11.泄泻最多见的病理因素是湿。 12.治疗久泻不止,不宜过用分利,以免重伤阴液。 13.最早提出黄疸有传染性的中医文献是《沈氏尊生书》。 14.雷头风发作的病机多是湿热夹痰上冲。 15.无痰不作眩,出资《丹溪心法》。 16.首见疟疾病名的医籍是《内经》。 17.与石淋的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湿热蕴结下焦。 18.首创六郁学说的医家是朱丹溪。 19.《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20.《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