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等奖谭苑桦叶洁滢.PPT
* 1.“永嘉丧乱”时期 背景: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 方向: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形式: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背景: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 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背景: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方向: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主要) 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篇章。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史观和发展史观来看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等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多的民族国家, 各民族为构建华夏族共同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中重要的民族现象, 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 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边疆地区的开发,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民族战争的形式;一种是民族和平的形式。民族战争形式大都处在民族分裂时期,或者是统一王朝反对地方民族分裂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时期。民族和平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它主要通过和亲、会盟、册封、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地方机构、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以及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汉族,摆脱落后状况,向封建社会转化。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国家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 是我国社会的转型变革时期。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诸侯国的支配权,诸侯争霸,战争频仍, 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全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仍,全国各地的人口变动剧烈。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全国人口是5648万人,但到了三国末期魏国合并吴蜀二国后,不过600多万人。故魏国的陈群对魏明帝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三国时期人口减少的状况,在合肥地区更为严重。曹魏与孙吴在合肥征战几十年,造成大量人口死于战乱。孙吴和曹魏还经常把江淮之间的人口掳掠到江南或淮北。公元201年,刘馥到合肥,见到的是田地荒芜、人口逃散的残破景象。吴五凤二年(公元255年),曹将文钦降吴,把淮南百姓数万人劫持到江南。有一次,曹操准备强迫江北人民迁徙到内地,消息传出,九江、庐江各郡人民纷纷渡江南迁。数日之间,从合肥以南到皖城就成了无人地带。旧志云:“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逡遒诸县无复民户”。三国后期,曹魏在与孙吴的争战中已明显占据上风,江淮之间形势趋于稳定。控制魏国朝政的司马懿为积蓄吞并吴国的军资,在两淮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屯,取得很大成效。屯田数年后,淮河南北,到处是屯田的军队。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在两淮屯田的官兵人数有10万余人。屯田期间,大军每次出征,总能在江淮之间达到充足的粮食供应。曹魏屯田对尽快恢复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起到了很大作用。西晋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政府又将一批官奴婢送到合肥地区代替屯田士兵,种植水稻。西晋时,合肥地区经济文化渐有发展,出现了“风土明茂,皆胜淮左”的繁荣景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①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②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