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_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课_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件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展示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情考向分析 1、本课内容2012-2014年,3年17考,选择题14考,非选择题3考,2015年9考,选择题7考,非选择题2考。 2、从内容上看,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传播、交流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每年都有所涉及。 3、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同时出现,涉及的背景材料也非常广泛,文化遗产、民族节日、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梦等都有所涉及。 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考点1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特别提醒】 (1)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较为典型的体现形式。此外,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都能体现文化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文化差异≠文化优劣。各民族文化有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和优劣之分,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提醒】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特别提示】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并不是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样对待。 发展文化,首先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要学习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真题演练 1.(2015年北京卷26)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C 2.(2015年江苏卷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3.(2015?天津卷) 11.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