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产业化「初体验」 尽可以各占山头江湖
产业化「初体验」 尽可以各占山头江湖尽管围绕创业的大市场,乱象存在,但有一批人对这个大市场“谨慎乐观”。
涨价,还是不涨?
“新生代创业领袖成长营”(简称“创业营”)第二期招生在即,主办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简称“中欧”)的创业项目团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去年11月,中欧创业与投资中心(简称“创业中心”)正式成立。这个创业中心,称得上是国内商学院里“第一个吃螃蟹的”。它也承载了中欧在创业教育这一新兴领域的宏愿:成为中国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第一品牌,做中国最好的创业中心。
中欧创业中心开发的第一个“新产品”是“创业营”项目,从今年3月份启动到5月份开营授课,产品开发速度之快在中欧创了新纪录。
“创业营”的第一期课程,是完全赔本的,好比早期的小米手机,几乎是“割喉价”推广,但是却论证了中欧关于创业教育的一些逻辑理念,也在创业圈里迅速赢得了口碑。
第二期招生在即,中欧创业中心的主管团队还纠结于涨不涨价?怎么涨价?是继续“割喉价”,还是像周鸿祎的360“特供机”那样“成本价”出售,或者干脆就像苹果的iPhone走高价路线,卖硬件都赚钱?
中欧不希望这个带有创新实验性的创业教育项目“急功近利,太商业化”,但又必须面对现实的问题,在今年“Cover成本”。
中欧的纠结,不在于他们要做多么高尚的创业教育家,而是更懂得创业服务,也要适时、适度地商业化,而不是涸泽而渔。
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创业者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创业教育,却也做得很成功。“创业需不需要教育,这是一个大问题”。
从散兵游勇到正规军参战 新产业“浮上水面”
在创业中心成立之前,中欧将创业项目的主要操盘者送去欧美“游学”了一趟。
项目团队在美国的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两个地方:波士顿的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以及硅谷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这是美国创业教育最好的两所学校。
这趟去欧美游学,创业项目团队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创业到底是不是能教出来”。
要知道,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创业者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创业教育,却也做得很成功。“创业需不需要教育,这是一个大问题”。
游学收获让他们很受震动,“我们以前一致认为美国创业很好,但不了解美国创业教育,事实上美国创业教育比我们想像的有层次得多”。
美国有1600所大学开设有关创业的课程,美国大学中有100多个创业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研究院,100强的商学院中有56所创办了创意创新方面的学位教育。
而斯坦福与硅谷的紧密关系,更是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整个美国的风险投资60%是投在硅谷的,而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占到硅谷总收入的60%。
百森商学院甚至面向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人圈的教授,开办了一个专门课程——如何做创业学教授。
这样的情形,在中国几乎从未有过。
不过,从这些信息中,大家迅速解读出来:创业教育很敏感,创业教育一定会在中国新兴起来。
事实上,创业在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围绕创业,一个新的行业——创业服务业,开始逐渐成长起来。
在中欧创业中心执行主任、创业学兼任教授李善友看来,这期间有几个重要的拐点:
李开复做创业孵化机构“创新工场”,两年多下来从最早想为创业提供服务,到现在已经转向更偏重早期投资;各路媒体发起的创业大赛,开办创业培训,搭建对接创业与投资的平台;联想之星在科技创新产业化方面所作的“CEO特训班”等一系列尝试;政府机构主导的孵化基地在各地落户;加入创业阵营的风险投资商已经达到10万余家。
“这已经表明创业服务这个行业开始成长起来了。”李善友认为,越来越多的力量在为创业输送着“水电煤”。
创业教育是创业服务业中的一个环节。中欧不是国内涉足该领域最早的,但是却希望在市面上已有的诸多创业培训、创业教育产品中再“往深走一步”。
比如,中欧的“创业营”项目也请企业家、投资人来给创业营的学员讲课,但要求对方必须给“干货”,必须是“聚光灯式”的案例教学,要拿当事人正面临的挑战、公司正在发生的问题来“现身说法”。创业营也搞类似的创业者学员聚会,但却挑动学员内部做“批斗会”,让创业者帮创业项目挑毛病、提问题。
在李善友看来,诸如中欧等商学院涉足创业教育,意味着“正规军进来了”。
所有围绕创业的商业化,如果过度集中在创业项目上市前的辅导阶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会否传导太多的“负能量”?
赚谁的钱,怎么赚钱 良性商业模式是道坎儿
与在产品微创新上投入的精力比起来,中欧的创业项目团队觉得更费脑筋的,是这类教育产品的商业模式。
中欧的创业项目早期可以不为生存发愁,已经有5位赞助商,他们每家在2~3年内将投入大概200万~300万元。但是,这毕竟是个商业项目,创业项目的管理团队必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