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标点符号.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论标点符号

谈谈标点符号 主讲人:陈光磊(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 一、标点符号的性质 我想先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编辑使用标点符号巧改作品—— 苏联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一家报纸写了个短篇小说。作品题材不错,但是文字表达比较混乱,层次不清。编辑们都觉得为难,老编辑布拉果夫便主动承担改稿的任务,他整整改了一夜。 第二天,编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修改稿,都很惊奇。内容变得那么风趣,层次变得那么清楚,行文变得那么流畅。更令人惊讶的是,通篇文章并没有增减一个字。大家都向布拉果夫请教有何高招。 布拉果夫回答说:“这没有什么秘诀,完全是标点符号的功劳。你们看,这里的每一句,我都打上了标点,还特别仔细地标上了句号。当然,还有分段,这是件大事情。标点符号就是要标出思想,摆正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句子易懂,表达标准。标点符号好像音符,它们牢固地缚住文章,不让它散落。” 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知道后,拥抱老编辑,还亲了他三下,十分激动地说:“谢谢您,布拉果夫,您给了我一个永远难忘的深刻教训,我深深地感到我对以前作品是有罪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我们应当这样来认识标点符号的性质: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字记录语言行为书面语。标点符号就是书面语里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句性质和作用的符号。现代书面语都使用标点符号,不使用标点符号难于甚至不能有效地传情达意;同时也难于甚至也不能使人正确地解读接受。而标点使用不当,也同样会影响表达和理解的明确性和恰当性。所以,标点是书面语中不可或缺的辅助符号。也就是说,标点符号对于现代书面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有的。 试看下面一段文章——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和交错在学科的发展上互相促进这种情况,在物质结构、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这三大基础理论上,表现得很突出。 虽有标点,但不正确,还是眉目不清,层次不明,把意思弄乱了。其实,这段文章当作如下标点——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是:一方面,科学的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交错,在学科发展上相互促进。这种情况在物质结构、天体演化和生命起源这三大基础理论上表现得很突出。 这样,看起来“眉清目秀”,读起来语意豁然。这就是得力于标点和正确使用。 完全可以这么说,标点就是“标”出语意和思想,“标”出词语和词语的互相关系,使语句明白晓畅。所以,吕叔湘、朱德熙说得好:“我们必须首先有一个认识:标点符号是文字里面的有机的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它跟旧式的句读号不同,不仅仅是怕读者读不断,给它指点指点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词,也不为过分。应该把它们和‘和’‘的’‘呢’‘吗’同样看待,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语法修辞讲话》第六讲) 据报载,某外贸公司因出口需要向一家食品经营部订购了十八吨黄白芝麻,双方还签订了正式合同。可是当那家食品经营部安合同将黄、白芝麻运往外贸公司仓库时,却被拒收,并要退货。外贸公司说他们要的是黄白芝麻一种,并不是黄芝麻和白芝麻两种。于是看合同,而上面写着的是:“外贸公司订购黄、白芝麻十八吨。”这下,外贸公司只得认输收下货物。由于签合同时疏忽,多了芝麻大的一个“点”——顿号(、),外贸公司陷入被动遭受损失。 岂能小看这个顿号,在这里它就是个“和”字之用。所以行文也好,审稿也好,都应该一丝不苟,一“点”也错不得呀! 二、标点符号的由来和演进 “标点”两字最早见于《宋书》。《宋书·何基传》:“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现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可以推想,在宋代就已经有了使用标点符号的文章了。可惜今天难见那样具体的文本。不过,这也说明,中国人的“标点”观念和这一名词最迟在11世纪就产生了,并不比西方的“标点”产生得完。只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中文的标点符号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可以说,中文的标点萌芽很早。先秦时代“离经辨志”的一种方法,就是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空出一两个字的地位,使句子与句子断开,以便解读。这不妨可以说是先秦时代人们行文读书的一种标点方式。至于秦代,从出土的材料看,秦简中已经运用“-”与“·”的符号来分句与分段,又以“:”为重文号,以“ ”为句号或逗号。(《文汇报》1989年12月18日报道)要说这是中文标点符号的滥觞也不为过吧。从汉代开始,经师解经常分析句和读(dòu):文辞语义完足之处为句,语义未完但须停顿处为的。许慎《说文解字》里就有(jué)和(zhǔ)两个字,是用来表示句读的。后世则用小圈圈(。)和瓜子点(、)来表示句和读,并逐步形成了传统。到了明清两代,所刻书籍中又逐渐出现了一些人名号、地名号以至句号、逗号。但总的来说,这些标点符号不成系统,运用也不广范。 鸦片战争以后,在“师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