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四农场五十年场史报告
五四农场五十年场史报告
主讲:四方面内容
创业阶段(五四年~六三年)一、二、三次围垦。
初期发展阶段(六三年~七三年)知识青年与后三次围垦。
飞速发展阶段(八五年~九四年)辉煌的十年。
调整阶段
上海市五四农场位于奉贤县东南部的杭州湾畔,地理图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8.4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为28.14平方公里。这是一片由两代农垦战士用汗水和青春向大海争来的一片热土。被誉为东海之滨的一棵璀灿明珠。
五四农场创建与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初建为“江苏省奉贤农场”一九六0年八月十八日划归为上海市,改名为“上海奉贤农场”。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日上海市农垦局决定以创业年命名为“上海五四农场”。
当年,杭州湾畔是人烟稀少,沙土飞扬,旱时无水,涝是则是汪洋一片的荒海滩。解放前这里的农民生活更是贫苦不堪,而今天他们的后代们都住进了现代化的别树一帜小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五四农场自创始以来,共有六次围垦的过程,而每一次围垦都是围垦人艰苦创业的过程。
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根据中央农业部,财委,华东农林水利局发出的关于“先在南汇县泥城区,进行建场开荒,支援市区居民的生活的批示,由淞江专业区派遣11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的南下干部,开设由坦克改变的东方红拖拉机,带着刚枪,来到杭州湾,在这“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荒凉”的海滩上搭起帐篷,插上了一面围垦的战旗。
围垦造田的战役从五四年的十一月二十三日正式开始了,在南下十一名干部的带领下,奉贤南汇两县的十一个乡的四千五百名民工,开赴到海滩,硬凭着一个肩膀一双手开垦、挖掘、筑堤。历时38天,完成了土方九万三千九百七十四立方,围垦土地三千一百七十七亩,形成了东海之滨的第一个国营农场——“江苏省奉贤农场”.
为支援上海市区工业建设,缓解城区居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扎下脚跟的奉贤农场,即于1955年12月又打起了第二次围垦的战役,总人数为2100名职工,历时7个月于1956年7月25日结束,完成土方四十五万一千六百立方(451’600立方)筑起七公里长的海塘,开筑了5公里长的瀡塘河,当年就种植了棉花1460亩。
同学们,仅仅凭这点数字并不惊人,要想凭这点力量来缓冲刚解放的上海市区的吃饭、穿衣问题,更是沧海一粟,谈何容易,但是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斗志。是值得后人赞颂和学习的。
当时的条件很差,真所谓“天当被子,地当床“,最好的住房是用芦苇搭成的大草房(后人称之为“滚地龙”)。海边的风很大,每一样东西都得打桩,就连床铺、桌子、凳子都得先打桩造床,后打桩围墙,盖顶建成营房。碰到阴雨天,屋里屋外都是泥浆,那时大多数人没有雨鞋,赤着脚,走一步滑一跤。夏天的蚊子极多,也没有蚊帐,更没有纱窗纱门,平时生活上用的热水也是有限的,喝的茶水也是咸的,水面上有一层白白的盐花。由于交通不便,有一次竟在雨季中吃了40多天的青菜。
当时的农场几乎是白手起家,指挥部内没有桌子,没有椅子,但是他们凭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没有桌子就站着开会,站着讨论,站着筹划,制定围垦计划。在与天斗、与地斗的同时,还于土匪、海盗和美、蒋特务作斗争。
二、
第三次围垦于1958年1月28日开始,这一次从上海市动员,组织了3700名知识青年来农场参加建设(这也是第一次上海知识青年来农场),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知识文化,也给农场补充了新鲜血液和生命力。
这一次的围垦线是从三团港(即我们营地后面)海滩至东门港海滩(现旅专)。工程从58年3月18日动工至6月20日完工,历时3个月,共完成土方二十七万六千三百立方(276’300立方)还筑起了挡潮塘,开筑了“青年塘”“瀡塘河”“外港河”等较科学水利工程。
1963年改名为“上海市五四农场”以后,又有大批的知识青年投入,向大自然进军。向大海要粮的第四、第五次围垦中,此时的五四农场地域以至芦潮港,西至东门港南起新筑塘(五四公路)。北至平安的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型地域。
随着规模的扩充和土壤改良的好转,五四农场领导才第一次向农垦局申请投资二十六万一千五百元的拨款,用于垦植,这笔款项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是通过这笔数目不小的拨款也看到了当时领导对上海农垦战线的支持和围海造田,造福市民的决心。
后三次围垦是在文革期间,1973年是农场的第六次围垦,在市围垦领导小组提出“围垦造田,扩建国营农场发展农业生产,安置本市知识青年”的号令下,组织南汇、奉贤两县农民,汇同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并肩作战,筑起了规模最大的“团结塘”,这项工程仅五四农场境内就长达9.45公里。从此五四农场就形成了“水利自我控制系统,土地成方,河流成网,绿树成形,居民点整齐,水陆交通便利的新垦区,这时的农场已经有了新公路,有了黄浦江水系的水上运输线。地域南端已直达东海边。五四农场的场部也由芦潮港迁至东门港旅专,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