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夏的安全性评价综述
半夏的安全性评价综述摘要:目的:探讨有毒中药半夏毒性研究及半夏安全性研的究现状。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半夏毒性作用及毒性机制,并对生姜的抗炎相关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探讨。结论:目前国内外对半夏毒性机制和生姜解半夏毒的机制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需作进一步研究。关键词:半夏 毒性 综述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有毒。自古以来,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被列为有毒中药。现代研究表明半夏毒性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剌激性,若炮制不当或服用生品会对其所接触的嘴唇、咽喉、口腔、胃肠道粘膜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导致针刺样的刺痛感和口舌肿胀、咽喉刺痛甚至失音,呕吐、腹泻等[1]。中医临床上半夏中毒用生姜解毒。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半夏性畏生姜,用之以制其毒,功益彰”[2]。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半夏毒,用生姜汁,煮干姜汁并解之”[3]。1.毒性物质基础关于半夏中刺激性成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半夏的主要刺激性成分是不溶于水、有机溶剂,同时经过加热煎煮也不能被破坏的草酸钙针晶,并认为结合了凝集素蛋白的草酸钙针晶是半夏刺激性的物质基础,是由于大量的、极细长并质地坚硬草酸钙针晶直接刺激黏膜细胞,导致细胞损坏,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从而引起刺激疼痛并产生炎性反应。这是当前的主要论点。(2)认为半夏中含有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辛辣味的成分为2,5 -二羟基苯乙酸(尿黑酸)及其葡萄糖苷,并认为苷的刺激性比游离酸强。(3)认为3,4-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是半夏的主要刺激性成分,并认为其葡萄糖苷是半夏辣味的本质。(4)认为半夏中刺激皮肤及黏膜的物质是类似原白头翁素的成分,并认为《备急千金方》采用炮法去毒,是因高温破坏了白头翁素类成分而降低毒性。宋代灰裹法是采用吸附的方法除去鲜半夏的部分有毒物质。(5)认为半夏的毒性成分为甾醇类、辛辣醇和生物碱,不溶或难溶于水,不能单独被水漂、姜汁浸所破坏,也不能在100 ℃加热3 h完全破坏。2.不良反应生半夏或炮制不当的半夏会对其所接触的嘴唇、口腔、咽喉及胃肠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报道,半夏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口腔及咽喉黏膜炎症症状( 如口腔和舌咽麻木肿痛、流涎、张口困难、咽喉刺痛甚至失音) 、消化道症状( 如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 及其他如心悸、气促、胸部压迫感、视物不清、肺部啰音、心音低钝、紫绀、昏迷、瞳孔散大、膝腱反射减退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喉头水肿以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或死亡; 或并发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另有报道,半夏可引起职业性哮喘。3.毒理研究3.1急性毒理实验半夏浸膏对小鼠腹腔注射 1 次,半数致死量(LD50) 为 325 mg /kg[4]。陆永辉等[5]对半夏全组分、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进行小鼠急性毒性比较研究,发现半夏全组分的最大给药量(MLD)为34.8 g / kg,水提组分的最大给药量为 300 g / kg,醇提组分的最大耐受量(MTD)为 99.2 g /kg,分别相当于临床70 kg 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 270.7 倍、2333.3 倍和771.6 倍。故半夏药材具有一定毒性,且半夏醇提组分毒性大于水提组分及全组分,在给药后出现腹泻、抽搐、呼吸麻痹等症状。杨守业等[6]的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灌胃生半夏混悬液的 LD50为 42.7 g /kg。生半夏各组均显著地抑制小鼠体重增长,且各组均有死亡。此外,吴皓等[7]研究发现: 半夏草酸钙针晶腹腔注射的 LD50为16.42 mg / kg,生半夏混悬液的 LD50 为 3450 mg / kg,草酸钙针晶的毒性是半夏生品的 210 倍。3.2长期毒性实验生半夏混悬液9、4.5、2.25 g/kg及制半夏混悬液9 g/kg分别小鼠灌胃给药,结果制半夏组未见毒性,对小鼠体重亦无影响,而生半夏各组均显著地抑制小鼠体重增长,且各组均有死亡,对肝、肾功能虽无明显影响,但肾指数明显增高,提示生半夏较长时间给药后能引起肾脏代偿性增大,生半夏引起中毒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肠和肾脏,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半夏浸膏兔每天灌胃0.5 g,连续40 d,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剂量加倍,多数兔有腹泻,半数兔于20 d内死亡[8]。3.3特殊毒性实验3.3.1炎症刺激性毒性研究大量的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都表明,半夏对于黏膜(胃、肠、眼、咽喉)的强烈刺激作用是其毒性最主要的表现。半夏的刺激性表现类似于炎症反应,包括充血、肿胀、水疮、渗出液增多,小鼠腹腔注射疼痛反应明显。吴皓等[9]通过对小鼠腹腔注射半夏粉末及使用鲜半夏汁对小鼠足皮下注射发现,半夏可使炎症介质PGE2含量急剧增高。小鼠扭体实验和家兔眼结膜致炎反应实验结果显示,生半夏和不同炮制方式的三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