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东政法干警专业综合Ⅱ考点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法制变革.pdf

2014山东政法干警专业综合Ⅱ考点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法制变革.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山东政法干警专业综合Ⅱ考点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法制变革

2014山东政法干警专业综合Ⅱ考点预测: 春秋战国时期法 制变革 今年政法干警招考内容及题型、题量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继续坚持 “重者恒 重”的原则,对专业综合Ⅱ中的重要考点做具体介绍。本篇文章重点介绍常考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变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宗族国家制度向君主专制集权制度转变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的基本特点 是 “礼崩乐坏”,君主专制集权制度逐步建立。其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经济上,自春秋时期开始,铁器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春秋 晚期,在 “井田”之外,出现了大量的私田;土地甚至可以交换、买卖、租赁,使得井田制开始瓦解。 政治上,周天子早已失去了往昔驾驭诸侯的权势,王室已经衰微,王权旁落,各大诸侯国开始争夺霸 权;各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专权跋扈,新旧势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 “礼崩乐坏”的局面。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变法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权,并通过兼并战争一统天下。 思想上,春秋已经进入了从重视 “神事”到重视 “人事”,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大兴、百家争鸣的新时 代。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大论战,形成了 “礼治”、 “德治”、 “人治”与 “法治”的对立。传统的宗法等 级观念和神权法思想受到了 “德”、 “仁”思想的拷问与批判,礼法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 士人阶层开始出现,文化教育由神坛逐渐走向人间。 “礼崩乐坏”的结果是井田制被破坏,礼制衰落,郡县制逐渐取代封国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这 标志着宗族国家制度开始瓦解,君主专制集权制度逐渐兴起。由此,引发了法律制度的变革。尤其到了战 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成文法运动。君主专制集权制度法律形态代替了宗族 国家制度法律形态。 二、法家学派及其主要思想 法家是战国初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 “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学派的鼻祖是战国时期 的李悝。按照时间标准,法家学派可以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 前期法家指战国初期、中期的法家,即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在各诸侯国内争夺政权时期的法家。主 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前期法家的中心思想是批判传统的 “礼治”,论证变 法的重要性和正义性,探讨新兴地主阶级夺取诸侯国政权的途径;勾勒出一幅 “以法治国”的政治蓝图。但 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前期法家在思想上多少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某些影响,带有其他各家思想的一些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政法干警考试交流 痕迹,如他们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排斥道德的作用。前期法家大都重视政治实践,兼政治家、 思想家于一身,更为关注推行 “法治”的实践问题。因此,前期法家的思想颇具有实践的色彩。后期法家 指战国后期的法家,即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兼并战争实现全国统一时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和李斯。 后期法家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其思想宗旨是,总结变法夺取政权的经验和巩固政权的经验,在前 期法家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完备的法治理论,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理论。因此,其思想更具有理 论特色。后期法家认为人们 “好利恶害”的本性无法改变,因此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完全否定道德教化 的作用,把法律的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使法家的理论发展到极端。 三、春秋末期成文法的公布 (一)郑、晋两国 “铸刑鼎”事件 春秋以前,统治者奉行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理念,所以法律存于官府,从不向百姓公布。春秋 末期的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是郑、晋两国的 “铸刑鼎”事件。 春秋末期,首先创制成文法的是郑国的执政子产。《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公元前536年,子产 “铸 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史称 “铸刑鼎”事件。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此事 件标志着中国成文法的产生。《左传•定公九年》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 《竹刑》。”杜预注:“邓 析,郑国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竹简,故言《竹刑》。” 《竹刑》原为郑国 的邓析私自编撰的,没有法律效力,后来经过大家认可,才具有法律约束力。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 荀寅将该国的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鼎在中国古代是权力的象征,郑、晋两国的新兴地主阶级上台之后,为了使新法律具有更大的权威性、 稳定性和威慑力,为了表示新兴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