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清流,不杂渭泾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pdf

天然清流,不杂渭泾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然清流,不杂渭泾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天然清流,不杂渭泾:忆刘浦江教授  邓小南    浦江是个纯粹的学者,他的追求清清楚楚,人生干干净净。他对学术事业,对学 生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浦江就像一支蜡烛,为学术,为学界,为学生,燃尽 了自己。     初次感觉到浦江身体欠佳,是2014 年的4 月5 日。当时我在哈佛任教,北 大的几位老师和学生们照例相约在清明时节去万安公墓为先父邓广铭先生扫墓。 群发的邮件中写明了集合的地点:骑车去的同学在西门集合,和刘浦江老师一起 出发。当晚的邮件中,得知浦江突然腹痛而没有去。我深知浦江对先生的情感, 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心里顿时“沉”了一下。后来听说他又参加教学活动,以为 应该没事了。孰料当月 12 日,就得知了他罹患癌症极度羸弱的消息。接到这越 洋而来的电话,当即泪如泉涌。     我不知该如何宽慰浦江,也不知该怎么克制自己。不敢直接和他讲话,只能 在邮件中跟他说:“这些年太辛苦了。……人生中总有一些‘坎’,你是意志力很 坚强的人,一定能迈过去。只是别急。”     此后的几个月,一直在煎熬与希望交错中度过。去医院探望,8 人一间的病 室,浦江坐在走道位置的病床上,因化疗反应而只能喝些果汁;即便这样,也未 改变他爽快的谈吐风格。接下来出院,入院……直到12 月29 日。当天本来以为 浦江是要出院的,没想到情况突变。晚上7 点多,意外地接到浦江的电话,他边 吸氧边讲话,声音低沉而断断续续。他说:“小南,我的病情现在全面复发了。 我决定放弃治疗了。”我意识到浦江是来告别了,不禁脱口而出:“浦江,你别……” 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12 月30 日,浦江回到家乡垫江。1 月6 日深夜得知他辞 世的消息,一夜无眠。尽管早有思想准备,却无论如何不能想象我们之中从此没 有了浦江。     冥冥之中真是会有惊人的巧合。17 年前,浦江写过《不仅是为了纪念》一 文,说“谨以此文纪念我的恩师邓广铭先生”。文章的最后一段,浦江说:     最后一次见到邓先生,是今年的一月七日。元旦前后,就听说医生已经给邓 先生下了病危通知,这次去,是向他作一个最后的告别。当时他已昏迷多日,我 真不忍心正视他那枯槁的容颜,默默地站了十分钟就退出来了。     那是1998 年。没想到17 年后的2015 年1 月7 日,我们一行数人奔赴垫江, 去与浦江“作一个最后的告别”。     1 月9 日东北义园与浦江的告别式、21 日北大人文学苑的追思会,许多朋友 称之为“精神的淬炼”。系里世界史专业的许平教授在邮件中对我说:     跟浦江的接触不多,只是他做系副主任的时候有些工作上的联系。但就是那 一些工作上的联系,我看到他极其认真的做事风格,也认识了他没有任何矫情伪 饰,真诚坦荡的品格。他对学问的执著,面对生死的那份浩然正气更是深深触动 了我。这大概是我们面对他的离世之所以这么悲,这么痛的原因。……本来相信 他能走过这一劫。没想到天妒英才!心里真的很痛,很痛,为他惋惜!但在追悼 会上,当你和学生致悼词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浦江这一生值了!我身旁的徐健 和潘华琼都这么想。     记得你说,准备出浦江的纪念文集,应该!不仅光大他的学问,更光大他的 精神,他是一个有精神的人。期待!     浦江生命中最后的9 个月,集中凸显出他的性格与特质。他离开之后,网上、 微博、微信,多年的同事、普通的教师、往日的学生,一片痛悼。作为一名教员, 这就是最好的安慰与表彰。     我和浦江同是北大历史系中国史专业的学生,先后只差一届,在校期间却并 不认识。1987 年,在先父邓广铭支持下,他从中央党校调入北大中古史研究中 心。浦江曾说:     每一想起邓先生,总是心存一份深深的感激,刻骨铭心。可以说是一种知遇 之恩吧。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没有高学历,当时也还没有在学术上做出任何成 绩,仅仅见过一面,晤谈了两个小时,就能预卜他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出他的学 术潜能。我想说,邓先生确实不愧是一位大师。     这一段话,在当时曾经引惹非议,但从中正可窥见浦江的自信与率真。他纪 念我父亲的文章,题为《不仅是为了纪念》。其中的深意,今天我才更加明白。 他对我父亲的理解,超过朋辈学生中的任何人。看着他写的《百年邓恭三》,感 觉中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