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要让脆弱心灵出国
不要让脆弱的心灵出国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面对着四面墙,空虚袭来了。桌上除了有电脑和书,还有无奈和寂寞。在这个我不熟悉的世界里,心中的郁闷无处发泄。好想有一个人来抱抱我,拿出相片来回忆,没有好些,一种实实在在的痛从心口溢出,想哭。
一个人在国外待久了,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莫名的烦躁愁闷,情绪极端低落,每日神思恍惚。觉得很空虚很渺茫,好像有什么东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需要找到一个支点才能继续下去。但这种心情又无法对父母诉说,唯恐他们担心。
在国内,我的成绩还不错。可是,在国外即便是上语言课也只是勉强能听得懂。我知道应该勤奋学习,家里供我读书也不容易。但是,我就是学不进去,心情差,很想砸东西,还不如死了算了。
——三位留学生发在某论坛的心情文字
“我的孩子今年在国外交流,结果出现异常行为。后来被送回国,回家刚开始经常胡言乱语,看了心理门诊,现在情况比较稳定。作为家长,我们感觉心理治疗也很重要,在报纸上看到你们的一些报道,冒昧求救,望指点。”
一位焦急的母亲通过心理吧QQ找到我们。她说自己的孩子从小一直优秀,孩子的现状对自己的打击很大,而且孩子还想以后出国学习,“现在马上要开学了,我们根本放心不下她。”
事隔一周,又有一位母亲找到了我们,她的孩子在国外留学,现在回国来休息,却跟妈妈说:自己不想再出去读书了。希望我们能帮忙介绍个心理咨询师和女儿好好聊聊。
留学或者国外交流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不遥远的事情。
这两年,低龄化留学更是成为热潮。
一方面,是沿海城市以30%速度增加的留学热潮,另一方面是很多留学“海归”找不到工作成“海待”的新闻。
和一位留学生的父亲聊天,他的儿子在美国留学。
为什么把孩子送出国?
国内教育环境太差,没有安全感。
如果他在国外融入不了当地的文化,你说要不要回来?
最好不要回来,回来有那么多人,竞争太大了,而且回来就意味着在那边混不下去了。
这个父亲经历过中年下岗自谋职业,送孩子出国,对这个家庭并非易事。
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砸锅卖铁,问题是出国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父母以为,出了国,就可以逃离竞争,就可能走入误区。而逃离压力,又有多少是父母一代人因为自身的经历多带来的恐惧。
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就学还是就业,优胜劣汰,这是自然法则,也是城市法则。
本期“心理吧”,我们来关注留学生的心理话题。欢迎有心理困惑的留学生或者家长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寻求专业力量为你们提供帮助。
孤独,是很多留学生在留学的初期都会遇到的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文指出,家庭压力,文化冲突,和各种现实压力使部分留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孤独感,在无处倾诉的异国他乡陷入难以自拔的心理困境。
在陌生的环境,一些性格上的短板在压力面前更容易凸显。
张丽玲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说的就是海外华人艰辛的生存状态。
一个远离家乡去求学的留学生,在最初的日子,会感到自己像在梦里跑步一样,飘飘忽忽的,完全力不从心。“而崭新的生活却像地震那样地突然到来,到处都在摇晃,不知道正在和将要发生什么。”
从飞机一落地,现实压力像碎片一般就如影相随:怎么找到住的地方,怎么办银行卡,怎么洗衣做饭又上课……对于一些依赖感强的独生子女,这些都会是问题。
中西方的教育模式并不一样,应试教育输送的孩子在海外未必一开始就适应。一些在国内可称为优秀的学生,在国外某个阶段非常不自信。这里就有个心理落差问题。
接触过一些留学生心理案例的咨询师刘元和我们说:很多留学生在国外,融入不了群体生活,外国人表面热情,但要和他们深交是非常难的。留学生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一些孩子社交能力弱,性格内向,遇到问题容易封闭自己,不懂主动求助。在这种状态下,抑郁、焦虑、社交恐惧都可能出现。
如果这些心理困境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疏导,长期积累在内心,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以极端形式恶劣爆发。留日学生杀母;加拿大华裔博士生自杀;女留学生在瑞典被中国籍男同学因追求不成而刺死……这些表面上看是一时冲动的偶发行为,而本质上却是心理抑郁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恶性释放。
有压力的境遇能激发平凡人的斗志,也可以打趴下一个人。人类其实是很脆弱的动物,有时候一点点小缺口,就可能引发决堤。
白先勇的散文《第六个手指》,回忆了他的六姐,那个心软又敏感的“明姐”在美国留学期间患了精神分裂症。她进了波士顿大学,因为害羞,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学校功课还是赶不上。她渐渐退缩,常常一个人躲避到电影院里,不肯出来,后来终于停了学。
“美国冰天雪地的寂寞,就像新大陆广漠的土地一般,也是无边无垠的。在这里,失败者无立锥之地。明姐在美国那几年,很不快乐。”白先勇为她的六姐心痛。
是的,拥有良好
文档评论(0)